2020年11月6日 星期五

【朗遊世界】土瓜灣紅磡遊記

作為一個通過地鐵站認識地理的香港人,新蒲崗、九龍城、土瓜灣等地方一向對我頗為陌生。現在打開地圖,才發現這些地方都坐落於九龍海灣的西面,而且幾乎可以連成一線。不知是因是果,由於它們沒有地鐵聯繫的緣故,所以社區一般都比較舊;但正因為年代久遠,他們都洋溢著一股舊香港的人情味。

土瓜灣十三街

在土瓜灣漫步,不少街坊都樂意與你聊天。我到一間冰室坐下,冰室的伙記除了會介紹餐廳的特色懷舊飲品,還會介紹冰室曾有什麼客人,誰來過拍戲,當年劉德華坐在什麼地方等等。我坐在“卡位”上喝著窩蛋鮮奶,看著天花板的吊扇搖曳,老闆娘的收音機上還播放著許冠傑的《半斤八兩》,感覺就好像回到了八十年代。

停留在八十年代的永香冰室

但舊區也會遇到挑戰,就是重建。尤其沙中線開放在即,土瓜灣也開始出現了一棟棟的單棟大廈,有些唐樓也因為預備重建的關係而變得十分冷清。面對這些變化,土瓜灣的街坊不是沒有努力過-- 他們成立了土家故事館,週末舉行集市,還出版刊物介紹社區特色,不過好像仍然難以抵擋市區變化的命運。我走到一間雜貨店跟老闆聊天,隨口說土瓜灣的保育做得挺好;他立刻認真的問,那裡做得好?

樓上雜貨店

在土瓜灣的下方是紅磡。紅磡的社區和土瓜灣類似,但可能因為交通更發達,所以重建的步伐來得更快,越近紅磡火車站越是沙塵滾滾。不過紅磡仍然保留了不少以前的特色,例如位於差館里的觀音廟,是不少善信每年來借庫的寶地;距離觀音廟幾個街口的寶石戲院,則保留了舊戲院的風貌和人手劃票的習慣,到現在已是賣少見少。

差館里觀音廟

寶石戲院內部,保留了以前十分流行的體重儀

從紅磡往東南走,穿過黃埔花園可到達紅磡海濱長廊。沿著長廊一路可走到尖沙咀,是散步的好地方。在長廊的盡頭多走幾步,可來到訊號山花園上的大包米訊號塔。訊號塔形狀典雅,以前頂部設有時間球,負責每天為居民和船隻報時。我走上塔頂,看著尖沙咀海旁,一時間胸懷大暢。

黃埔花園以前是船埠,現在還有遊船停泊

海濱長廊景色

日落長河

以前尖沙咀最高的訊號塔,和現在最高的住宅大廈

(香港遊記之十)

【朗遊世界】柴灣筲箕灣遊記

從柴灣地鐵站出發,不到五分鐘已可到達羅屋民俗館。柴灣最早的居民是客家人,他們在清朝時一路南遷到了這香港島的最東端,以務農為業。客家人叫村子為“屋”,所以羅屋便是羅姓族人居住的村落。羅屋是一棟典型的客家建築,大廳設有神壇,兩邊分別是休息和工作的地方,屋前則有空地以晾曬穀物。

羅屋民俗館

離羅屋不遠有柴灣工廠大廈。在1950年代,香港因為內地戰亂的關係而人口暴增,不少人便被安置在柴灣的寮屋區;不過自從石硤尾寮屋大火後,港英政府發覺任由人們如此密集無規律的居住在寮屋也不是辦法,所以便開始發展徙置區。當年的徙置區不少都附有工廠大廈,原意是讓區內的人民自給自足;尤其對於柴灣來說,在地鐵通車之前,這裡只有一條山路與外界連接,所以工廠大廈更顯重要。到了現在,工廠大廈已被改建為公屋,但樓下仍然設有展覽,講述柴灣的歷史。

已被改建成公屋的工廠大廈

從工廠大廈沿著俗稱“柴灣斜”的柴灣道往上走,沿途會經過保留徙置大廈風格的興華邨和位於山上的東區醫院。翻過柴灣坳下山便是筲箕灣。筲箕灣的歷史比柴灣悠久,早在明朝已經是個漁港,區內的東大街於殖民時代初期興建,電車總站也是坐落於此。筆者的婆婆以前在筲箕灣生活,即使日後搬離了此地,仍然會每天不辭勞苦到筲箕灣街市買菜給我們一家,因為她相信筲箕灣的餸菜最平最新鮮。今天重遊舊地,只見攤檔仍在,吆喝聲依然,只是當年駝著背,雙手努力提著膠袋的身影,卻是無處再能尋覓了。

高聳入雲的興華邨

筲箕灣電車總站

金華街街市,仍然保留了傳統露天墟市的面貌

筲箕灣避風塘

(香港遊記之九)

【朗遊世界】大埔墟慈山寺遊記


在殖民初期,大埔是新界重鎮,所以到了現在大埔仍然存留了一些當年的建築。從大埔墟站走上山,不到十分鐘便會到達舊北區理民府。從1910到80年代,北區理民府都是新界區的行政中心;到了現在,這裡仍然保留了當初以紅磚和遊廊為主的設計。不過由於裡面改建成了童軍中心,所以便無法入內參觀,也無法了解到當年理民府的間隔和面貌。

理民府的遊廊

比理民府保育得更好的,是旁邊的舊大埔警署。由於以前理民府也設有裁判庭,所以便與警署組成港英政府在新界行政司法執法的核心地帶。現在警署雖然被嘉道理農場改建為綠匯學苑,但裡面仍然設有當年辦公室、槍房和囚室的展覽。在警署主建築後面有農田和食堂,食堂正正供應農田生長的菜蔬,值得一遊。

食堂旁邊有草地。站在草地旁,聽著微風吹過榕樹沙沙的聲音,感覺特別平靜

從舊大埔警署一路下山,沿著廣福道走,便可到達富善街的太和市。這裡曾經是新界東第一大墟,到現在仍然保留了傳統墟市的面貌。更特別的是,穿過買菜的人群,在街市中間竟然有一座文武廟。這是當年附近七條村子(大埔七約)共同設立的廟宇,除了祭拜外也有著仲裁交易糾紛的作用。沿著富善街一路走,亦能到達鐵路博物館。鐵路博物館以前是舊大埔墟火車站,陳列有蒸汽火車頭,想必年中吸引不少火車愛好者到訪。

富善街

大埔文武廟

鐵路博物館

從富善街向著火車站走,便可到達大埔墟四里。四里是大埔最熱鬧的地方,由四條短街組成一個四方形的廣場,附近設有街市和商店。四里以前是淺灘,面臨大埔海,是以前漁船聚集的地方。在明清兩代大埔不止有農村漁港,更有瓷窯和港口,負責將青花瓷運抵潮州汕頭等地。

四里街市

在四里旁邊的餐廳吃過飯,下午我來到面臨船灣的慈山寺。慈山寺被稱為李嘉誠的“家廟”,寺內導賞員更不諱言慈山寺每年只會敲兩次鐘,一次是除夕,另一次則是“大善信李生”每年到訪之時。不過撇開背景不談,慈山寺倒是挺有特色-- 它與志蓮淨苑一樣,都是仿唐建築,不過感覺則更為平實細緻。

慈山寺山門

今天剛巧遇上僧人在此舉行法會

觀音堂前面的水池,感覺像日本的枯山水

慈山寺最有名的,是高七十多米的觀音像-- 觀音像以宋朝形象鑄成,樣貌比較豐滿華貴,而且觀音的頭微微向下,令信眾能與它目光交接。與天壇大佛不同,訪客可直接到達觀音像的底端;仰望觀音像,不由得令人有一種崇敬之感,就像一種對於超越自己能力的事物的敬畏。在觀音像下有博物館,裡面陳設了佛教文物,而且不少都到達國寶級數-- 雖然博物館沒有明說,不過犍陀羅風格的佛像,或者唐朝寫就的經卷,都不是我們到處可見到的文物。除了文物,慈山寺還有不少特色,例如按照唐代風格塑造的佛像,仿照敦煌石窟的經變圖,甚至當年佛陀得道的菩提樹種苗等等,值得花一天慢慢參觀欣賞。

觀音像

犍陀羅時期的佛像,糅合希臘風格

唐朝經卷

寺內附送茶點,更可選擇茶或咖啡

我一向對於大埔都沒有什麼印象,平常只會在踏單車時路過。不過發掘起來,原來大埔不但有著悠久的歷史,也有不少地方值得遊覽。今天雖然已經用了一整天的時間,但也只夠我到訪大埔墟的市中心和慈山寺。下次有機會,當到嘉道理農場、林村許願樹、甚至碗窯遺址一遊,想必會有更多有趣的體驗。

(香港遊記之八)

【朗遊世界】日本自駕遊

四月在東京看過櫻花,想不到七月又來到日本。不過這次是和家人來自駕遊。 自從幾年前賣了車,父親對自駕遊期待已久。這次也是父母在疫情後第一次出遊,所以旅行的重點,是在最短的時間內去到最多地方,讓父親能一嘗車癮。 結果我們在九天內去了六個城市,從大阪一路駛回東京。雖然行色匆匆,但當中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