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1月6日 星期五

【朗遊世界】柴灣筲箕灣遊記

從柴灣地鐵站出發,不到五分鐘已可到達羅屋民俗館。柴灣最早的居民是客家人,他們在清朝時一路南遷到了這香港島的最東端,以務農為業。客家人叫村子為“屋”,所以羅屋便是羅姓族人居住的村落。羅屋是一棟典型的客家建築,大廳設有神壇,兩邊分別是休息和工作的地方,屋前則有空地以晾曬穀物。

羅屋民俗館

離羅屋不遠有柴灣工廠大廈。在1950年代,香港因為內地戰亂的關係而人口暴增,不少人便被安置在柴灣的寮屋區;不過自從石硤尾寮屋大火後,港英政府發覺任由人們如此密集無規律的居住在寮屋也不是辦法,所以便開始發展徙置區。當年的徙置區不少都附有工廠大廈,原意是讓區內的人民自給自足;尤其對於柴灣來說,在地鐵通車之前,這裡只有一條山路與外界連接,所以工廠大廈更顯重要。到了現在,工廠大廈已被改建為公屋,但樓下仍然設有展覽,講述柴灣的歷史。

已被改建成公屋的工廠大廈

從工廠大廈沿著俗稱“柴灣斜”的柴灣道往上走,沿途會經過保留徙置大廈風格的興華邨和位於山上的東區醫院。翻過柴灣坳下山便是筲箕灣。筲箕灣的歷史比柴灣悠久,早在明朝已經是個漁港,區內的東大街於殖民時代初期興建,電車總站也是坐落於此。筆者的婆婆以前在筲箕灣生活,即使日後搬離了此地,仍然會每天不辭勞苦到筲箕灣街市買菜給我們一家,因為她相信筲箕灣的餸菜最平最新鮮。今天重遊舊地,只見攤檔仍在,吆喝聲依然,只是當年駝著背,雙手努力提著膠袋的身影,卻是無處再能尋覓了。

高聳入雲的興華邨

筲箕灣電車總站

金華街街市,仍然保留了傳統露天墟市的面貌

筲箕灣避風塘

(香港遊記之九)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巴爾幹遊記】後記 為何巴爾幹?

走出機場,一陣濕暖既空氣撲鼻而來,我知我又番咗黎香港。 今次去巴爾幹,去咗十個國家。雖然大部分時間都係去首都,但都算對巴爾幹地區有咗初步印象,了解佢哋既前因後果。 以下就係我對巴爾幹行程既總結。先此聲明,個總結會有啲長,而且全部都係根據我印象而寫,無經過 fact check,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