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0月31日 星期日

【朗遊世界印度篇 31】蒙兀兒帝國


泰姬陵
阿格拉是蒙兀兒帝國的舊都,有印度最著名的泰姬陵。

泰姬陵是印度蒙兀兒皇帝沙賈汗建造給愛妻的陵墓,代表著印度伊斯蘭建築的最高成就。想當年沙賈汗還打算在河的對岸建一座黑色的陵墓給自己。但他老年後被兒子軟禁,工程中斷,他才被迫與愛妻同穴而葬。

除了泰姬陵外,阿格拉還有不少同時期的建築,大都是帝國的皇宮、城堡和陵墓,感覺有點像中國北京。事實上,蒙兀兒帝國與明清時代同期,遭遇也與清朝很相似。他們本是外族人(波斯化了的蒙古人),從印度北部攻入,進而幾乎統治了整個次大陸。


泰姬陵的正門

泰姬陵

泰姬陵從遠處看十分對稱平衡,近看卻有點不協調,有點高塔和陵墓分離的感覺

蒙兀兒帝國的最大版圖,覆蓋現在的印度、巴基斯坦、阿富汗等地

同化與孤立
和清朝的滿族人一樣,蒙兀兒帝國也需要面對同化與被同化的問題。最終,阿克巴大帝選擇了融合-- 他提拔印度教徒到統治階層,嘗試統合各宗教,一生更娶了印度教、伊斯蘭教和基督教的妻子,以示宗教共融。

可惜的是,阿克巴的子孫在宗教問題上慢慢變得強硬,他的曾孫奧朗則布更在軟禁了父親沙賈汗後,在帝國執行強硬的伊斯蘭教法,強迫印度教徒改信伊斯蘭教。阿克巴死後被稱為“大帝”;奧朗則布則一生沙塵滾滾,四處撲滅反叛的火頭。

阿格拉雖然有很多文化遺產,但除非你對蒙兀兒時代建築特別有興趣,否則這些建築看得久了有點千篇一律。而且這幾天大病初愈,身體還有點沉重,便更沒有心情到處走了。

蒙兀兒世系圖,感覺也有點像清朝,太祖太宗世祖,康熙雍正乾隆


阿格拉堡,與德里紅堡的風格類似

皇宮內部

     
花園


阿格拉堡的天台,相傳沙賈汗就是每天在天台對著遠處的泰姬陵以淚洗面

 
阿克巴的宮城

阿克巴陵墓

2021年10月30日 星期六

【朗遊世界印度篇 30】宰客記

 

乘巴士從德里來到阿格拉,剛下車便有三輪車司機來招攬:My friend! Where are you going? Taj Mahal?

對這些司機我已經司空見慣,自然不加理會,只低頭在手機程式裡找車。不過可能因為巴士站太過偏遠,找了幾次 uber 都不肯來。我歎口氣,望望身旁仍在翹首以待的三輪車司機,問道:
我:Do you know how to go to the XX homestay near Taj Mahal?
司機:Yes! Yes!
我:XX homestay
司機:Yes! Yes!
我:How much do you charge?
司機:Three hundred
我稍微回價:Two-fifty
司機:Come, come

上了車,司機又問:Where are you going?

印度的司機就是這樣,上車前答什麼都是 yes yes yes,哄你上車後才開始問路。
我也沒有多說,反正到時候自然可用 google map 指引方向,所以便說:
Just go to Taj Mahal。

距離泰姬陵還有十分鐘路程,司機突然轉彎,把三輪車駛進一個村子裡。
司機:We have arrived
我:No, we are going to XX homestay
司機:There are 3 homestay here too
我:Turn back
司機:(沒有動作)
我:Turn back!
司機(咕噥):OK, maybe we can go to …

我沒有聽清楚,因為我已在收拾背包下車。
司機急道:Where are you going?
我:You are not honest, I won’t trust you anymore
司機:Money, money…
我:No!
司機:Money, money…

印度人有句諺語,說對客人要像對神一樣敬重。這句話常常被從事服務業的印度人放在口邊,但卻很少放在心上。對他們來說,遊客更像用來宰殺的羔羊,在很多小眉小眼的地方都要宰一刀才過癮-- 進入廟宇時收取“鞋子寄存費”、講價時開價高一些、找續時藉故找少一些……

不但人民如此,政府也是這樣。在印度很多旅遊景點,本地人和外國人的價錢大都相差十倍以上。可悲的是,縱使他們機關算盡,但很多時候也只是多賺了十元八角。遊客們根本不當一回事,只是弄壞了自己的名聲,令人們不敢再次探訪。看著這樣的印度,真讓人痛心。

明碼實價,旅客要多付十倍價錢

2021年10月29日 星期五

【朗遊世界印度篇 29】甘地墓


完成命運
甘地的墓很簡樸,只有一塊黑色的大理石,石上刻著他的遺言:“嗨,羅摩!”

羅摩是印度人敬重的英雄,也是大神毗濕奴的化身。甘地小時候性格柔弱,在夜裡怕黑,他的保姆便教他默念羅摩的名字。這成了甘地一生的習慣,直至死前那一刻。

甘地雖然性格柔弱,卻不輕易讓步。在南非,有人把他從頭等車廂趕下來,他抗議;當地人歧視印度人,他主持平權組織;回到印度後,他更掀起一次又一次的抗爭獨立運動。

對甘地而言,他能夠如此奮不顧身,是因為他一直為了真理奮鬥。他能夠一直堅持,是因為在印度教的聖典《薄伽梵歌》裡說過,只要人為了真理奮鬥,他便是完成了自己的命運。

 
博物館裡的甘地塑像

被刺
所以這副瘦弱的身軀,竟然一直支持了七十多年。直至甘地死前,他仍然四處奔走,希望大家能保持冷靜,不要因為印巴分治而製造新的暴亂。

諷刺的是,甘地是被一個印度教徒刺殺的。雖然他一生都是為了印度服務,但有些印度人認為他做得不夠,甚至認為他礙手礙腳,對伊斯蘭教徒太過容忍,才造成印巴分裂。

當時這些“愛國”團體的勢力越來越大;最終,他們決定要甘地死。他們覺得,唯有甘地死了,印度才得以再生。

甘地和當時印度穆斯林領袖真納。真納後來被譽為巴基斯坦國父

拯救國家
的確,甘地的死再次拯救了這個新興的國度,雖然與那些愛國團體的劇本剛剛相反。

他死後,首相尼赫魯藉此機會向國民宣揚他和平非暴力的精神,重新將國民團結起來,那些愛國團體的勢力也得以被壓制。

甘地當初設計的國旗,中間是他熱愛的紡輪,代表印度人自食其力,不需依靠外國產業。不過印度首相尼赫魯認為這個標誌太過貼近社會主義,便換成比較中性的法輪;甘地曾為此憾恨不已 :P

民粹主義
不過這些團體並沒有消失。幾十年來,他們一直在積累勢力,現在已是印度會員人數最多的組織;幾年前更成為印度的執政黨。在莫迪的民粹政策下,穆斯林再次受到壓迫,印度也在加速分裂。

只要人類一日有仇恨,民粹主義、法西斯主義便會東山再起,將人類重新撕成碎片。那時候,我們還能遇到另一個甘地嗎?

2021年10月28日 星期四

【朗遊世界印度篇 28】蓮花寺


蓮花寺位於新德里南部,是巴哈伊教的敬拜中心。

巴哈伊教是一種新興的世界性宗教,由伊斯蘭教的什葉派演變而成。他們相信世界各大宗教都有著同一來源-- 摩西、佛陀、耶穌、默罕默德等都是神的使者,根據當時人們的需要來傳達雖然細節不同,但本質卻一樣的教義。當然,正如其他新興宗教一樣,他們也相信巴哈伊教的創始人巴哈歐拉也是先知的一位。


長長的人龍

巴哈伊教可說是現時大型宗教中最開放的。在他們敬拜的場所裡,人們可以自由誦讀不同宗教的經典,以不同的語言禱告。他們也相信人類是一個整體,根本不值得自相殘殺。他們的先知便曾寫信給各國領導人,勸喻他們止戈為武,停止鬥爭。

撇除宗教因素,他們的信念倒跟約翰連濃在 Imagine 裡面所描繪的景象很相似:
Imagine there's no countries
It isn't hard to do
Nothing to kill or die for
And no religion, too
Imagine all the people
Living life in peace…

正因這股開放的理念,驅使我來到新德里時什麼地方都可以不去,卻一定要來蓮花寺看看。另一個到訪的原因,是因為巴哈伊教在世界每一處大陸上都只能有一所大型敬拜所,他們稱為靈曦堂。所以蓮花寺其實不止代表新德里,更代表了全亞洲的巴哈依信眾。而且我翻查過其他大陸上的靈曦堂位置,和我之後的路線都不太吻合,所以蓮花寺大可能是我這次旅程中唯一能探訪的靈曦堂了。

雖然今天空氣朦朧,但遠處已可見到蓮花寺好像含苞待放的線條,和下面的九座大門,代表靈曦堂向全世界人民開放。我隨著人龍進入蓮花寺,裡面沒有太多裝飾,只有一排排長椅,和寺廟頂部代表神與人關係的縮寫。


寺廟的頂部,可見縮寫圖案

我坐在長椅上默想片刻,剛好遇到他們今天最後一場禱文誦唱。只見幾個人輪流走到台前,或念或唱的誦出各大宗教的禱文。最後一人是個女子,雖然我不明白內容,但她的聲音空靈,在偌大的靈曦堂裡迴蕩,完結後還是餘音裊裊,感覺很是震撼。

這幾天,先後到過錫克教的金廟和巴哈伊教的蓮花寺。兩個教派相通之處,就是不會認為自己的宗教獨一無二,是唯一真理。惟願不同宗教的信眾都有如此胸襟,那麼這個世界的紛爭可能也更少一些。


2021年10月27日 星期三

【朗遊世界印度篇 27】新德里

這次來到新德里,因為生病的關係,減少了很多行程。不過因為生病,倒讓我發現一個新的交通方法-- 搭 uber。之前總會覺得 uber 貴,而且不夠在地;但現在才發現印度搭 uber 實在便宜得很,無論去多遠,總是幾十塊有找。自此之後 uber 便成為了我這幾天一個常用的選項。

新德里是印度首都。之前蒙兀兒帝國的首都本是在德里,但自從英屬印度從加爾各塔遷都到德里後,便在南邊建造新城,成為今天的新德里。不過由於是相對新近的建設,所以新德里便比較人工化,以一條大路為中心,附近是印度門等紀念性建築,和總統府等政府建築。相對比較多旅遊景點的,還是在北部的德里城。


責任大道(國王大道)和後面的印度門

德里紅堡,以前是蒙兀兒帝國的皇宮,現在每一年印度首相也會在上面發表講話。由於渾身無力的緣故沒有進去,只是在外面拍照


由德里蘇丹興建的中世紀建築




在國家博物館陳列的珍品-- 由上至下是佛陀、毗濕奴和濕婆


我住的民宿,附近環境清幽,屋主大概頗為富有

2021年10月26日 星期二

【朗遊世界印度篇 26】生病了

在阿姆利則的最後一天,不知為何生病了。

也不知是在哪裡惹病的。只知道在街上走著走著,忽然渾身酸痛,頭重腳輕。我心裡暗暗叫苦,因為明天還要一早趕火車到德里。

我連忙趕回旅館,洗一個熱水澡,早點入睡。但因為掛念著不要誤了火車的緣故,這晚睡得也不好,醒了兩次,每次都得用全身氣力撐起身子起床看鐘。

最後七時半正式起床,為了保持力氣,吃了一點止痛藥和消炎藥-- 倒真的有效,有了精神執拾行李上火車。

由於沒法預定座位的緣故,這次又是坐二等車廂。車廂的上層沒有什麼人,只有一些行李,我便爬上去,如行李一般瑟縮在角落。

這時藥效漸漸減退,人也開始變得昏昏沉沉。結果半昏睡的在火車上搖了七個小時,到傍晚才到德里。來到德里的民宿,我如同得救般走上床抱頭大睡。這次倒睡得好,一直睡到早上八點,可是身體還是酸酸軟軟的,只好繼續臥床休息。

火車上層

火車裡的一家

我一直睡到中午,醒來時開始覺得肚餓,而且口乾乾苦苦的,特別想喝橙汁。結果我便拖著身子到附近的麥當勞,只叫了杯橙汁,慢慢呷著。喝過橙汁,本來想回民宿休息;但想起今天預定了一個本地團,便硬著頭皮繼續走,幸好也沒有不省人事……

本地團完結後,回到民宿,又輕瀉了幾次,倒讓我鬆一口氣。這次病得很是奇怪,雖然渾身酸軟無力,又有頭痛骨痛等症狀,但就是沒有鼻水喉嚨痛,腸胃也沒有什麼不舒服,令我搞不清到底是什麼病,一路上還擔心是瘧疾。

但現在既然有肚瀉,便大概是吃錯東西,食物中毒了。奇怪的是,來印度三星期,我可謂“身經百戰”,吃過不少街頭小吃,連井水也喝過了。這次到底是吃錯了什麼,弄得如此狼狽呢?

附記
之後幾日,肚瀉越來越嚴重,看來我是患上了旅行者腹瀉 Traveler’s Diarrhea。上網一查,原來旅行者腹瀉的別名叫 Delhi Belly,剛好我又在德里,真的湊巧。

事後回想,我估計出事的食物,是我在阿姆利則吃的一次咖喱套餐 Thali。那次其實我也嘗不出有什麼奇怪之處;但之後一想,咖喱香料的用處,豈不就是用來掩蓋食物變壞後的味道嗎?


之前在農村喝過的井水,我還以為已經是“終極大佬”

民宿主人見我肚瀉,便準備了本地人在生病時會吃的食品-- 前面是加了薑黃,甜甜的奶粥;後面則是乳酪,大概是想補充益生菌(?)

2021年10月25日 星期一

【朗遊世界印度篇 25】錫克教金廟


阿姆利則除了有邊境的降旗儀式,還是錫克教徒的聖城。

在香港也有錫克教徒,但我對他們認知不深,只知道他們在廟宇裡免費供應食物。所以這次來印度,便特地到錫克教的聖地金廟看看。

根據錫克教的規則,進入廟宇必須包頭和脫鞋,在金廟外面便有頭巾供應,和免費的行李寄存服務。這一切都讓我對錫克教好感大增-- 要知道根據“賺到盡原則”,這些服務在印度其他地方都是要收費的。

穿過外圍的大理石建築,我首先看到環繞金廟的聖池,和位於池中央的金廟。金廟名為廟,其實本質是錫克教徒的“謁師所”。金廟裡面沒有神像,只有一本錫克教的經典,教徒相信這本經典是他們的最後一位大師 (guru)。在書前有人低聲閱讀,信眾則對著經典俯首膜拜。


池中的金廟


與金廟合照

錫克教徒歷史上共有十一位大師 (guru),首位大師大概在五百年前降生。當年他眼見伊斯蘭教和印度教徒之間的衝突越來越激烈,便有了頓悟,嘗試統合兩派教義。錫克教徒不崇拜偶像,只相信獨一真神;但他們也採納了印度教的理念,認為人世只是幻象,所以要努力追求靈性的道路。首位大師最偉大之處,是他並不堅持錫克教的理念是獨一真理;他在世時積極與各宗教人士來往,也歡迎各宗派的信徒來錫克教的廟宇裡共進膳食。

起初錫克教開放的態度,與支持多元的蒙兀兒大帝阿克巴意念相近,所以獲賜封土地。而且錫克教認為人人平等,反對種姓制度,便獲得不少低下階層的人民支持。可是阿卡巴的子孫們有些篤信伊斯蘭教,很是忌憚日益壯大的錫克勢力,便開始大肆迫害錫克教徒;但其時錫克教勢力已成,蒙兀兒帝國的迫害反而讓他們轉型成武裝組織,日後更在帝國衰落時建立自己的國度。

錫克教徒雖然敬拜書,但更有名的卻是他們手上的利劍。錫克教徒無論男女,在長大後都要受到“劍洗禮”,之後男子的名字加上 Singh,也就是獅子的意思。錫克教徒一生會包著頭,腰間配著匕首,以示自己隨時準備戰鬥。錫克教徒在印度人中以勇武聞名,在歷史中曾多次反抗蒙兀兒帝國和英國政府的統治;但也因為這個緣故,英國人特別喜歡招攬錫克教徒從軍,他們有些在殖民地時代來了香港當差,便被香港人稱作“阿差”或“阿星”。



夜裡的金廟,十分動人

在印巴分治時,旁遮普地區被迫一分為二,錫克教徒也受到沉重打擊。他們之後有些人拒絕解除武裝,嘗試重建錫克教的國度,便成為印度政府的眼中釘。

一九八零年代,有些錫克教的抗爭者躲藏在金廟內,結果出名態度強硬的印度總理英迪拉.甘地下令將軍隊開進金廟將抗爭者格殺,掀起軒然大波。英迪拉也在數個月後被信奉錫克教的保鏢刺殺,各地暴亂不斷。

不過最近錫克教分離主義的呼聲好像逐漸減退,在金廟中也只有教徒拿著古代的長槍巡邏,不見抗議的呼聲。在金廟的紀念碑上,他們也很巧妙的寫著是“印度政府”下令開槍,卻迴避了英迪拉的名字。

金廟旁的歌唱者

阿姆利則市貌

觀乎印度,甚至全世界,一直都有人嘗試處理宗教間的分歧。由錫克教的大師,到蒙兀兒大帝阿克巴都嘗試統合各種宗教,但他們的努力都好像不太成功。這一方面是利益使然,一方面也與人類喜歡分門分派的本性有關。不過錫克教的精神還是很值得敬佩。如果大家有天路過灣仔的錫克教廟,不妨去探訪一番,嘗嘗免費午餐。

重修後的香港錫克教廟(網上圖片)

2021年10月24日 星期日

【朗遊世界印度篇 24】印巴邊境看降旗

旁遮普
這天又搭過夜巴士,天亮時到達印度西北部,旁遮普省的阿姆利則 Amritsar。

旁遮普可謂印度文明的搖籃,不但是印度古文明的發源地,也是眾多西方文明(希臘、波斯、伊斯蘭)進入印度的必經之路。旁遮普地區最重要的城市是拉合爾,但現在位於巴基斯坦境內,所以今次只是去了旁邊的阿姆利則。

邊境降旗
走下巴士,先到了民宿稍事休息,然後下午乘車直駛三十五公里,到達印度和巴基斯坦的邊境看降旗。自從印度和巴基斯坦獨立以來,兩國在邊境都會舉行隆重的降旗儀式,彼此以誇張的服裝和動作暗暗較勁。

以前曾讀過內地作家余秋雨對這降旗儀式的描述,令我十分好奇。在書中余秋雨如此形容:“(巴基斯坦士兵)用這樣的步伐向印度走去,像是非把印度踏平了不可……兩人終於越走越近,目光中怒火萬丈,各不相讓,這倒讓我們緊張了一會兒,因為從架勢看兩人都要把對方囫圇吃了……”


人山人海


剛下車便有小孩在我臉上畫印度國旗,殺我個措手不及

耀武揚威
今天來到現場,相比余秋雨描述的緊張氣氛,我的感覺倒像是一個大型嘉年華。降旗禮的會場是兩個彼此相對的馬蹄形,中間有幾道閘門,分開印度和巴基斯坦兩方。會場兩邊都坐滿了人,場中還有主持帶領著群眾隨著節奏強勁的音樂彼此叫囂。

降旗禮開始時,雙方的士兵果然動作誇張,步操時腳會高舉到頭頂,然後用盡全力踏到地上;雙方士兵會面時會用力握手,還會擺出耀武揚威的動作。不過他們給我的感覺,倒是滑稽搞笑,多於劍拔弩張。


邊境鐵閘


誇張的步操




耀武揚威


用力握手

印巴分治
降旗儀式雖然娛樂性十足,但其實卻代表了印巴分治一段不堪回首的歷史。

當年印度獨立,英國本打算讓整個印度次大陸成為一個獨立國家。可是最後印度的穆斯林和主導政權的國大黨意見分歧,穆斯林懼怕作為少數派會被印度教信徒邊緣化,國大黨也不願意讓渡過多權力。彼此衝突越來越多,印度頻臨內戰邊緣。

結果英國人為了儘快解決,便在兩星期內硬生在印度東北和西北各畫一條線,成為今天主要信奉印度教的印度,和信奉伊斯蘭教的巴基斯坦和孟加拉,有上千萬人被迫遷移。


印巴分治地圖

流離失所
當年形勢危急,不少居民都是突然被知會,便要離開世代居住的家園,跨越邊境走到陌生的國度。他們有的是自願離開,但有更多是為了避免受到迫害,最終流離失所。有新聞記載,在跨境的火車上一片混亂,人們為了搶奪位置互相廝殺,最終火車到達終點時,竟滿車都是屍體殘骸。

時至今日,印巴兩國仍然衝突連連。我也曾遇到不少印度的年輕人對巴基斯坦咬牙切齒,認為他們輸出恐怖主義。我看著揮旗吶喊的觀眾,不禁暗暗嘆息。


逃亡火車的難民

附記
當年雄心壯志,不想“偷步”到巴基斯坦,所以沒有到拉合爾;如今倒有點後悔,因為最終沒有了解到巴基斯坦人的角度。

有時也會想,如果當初印巴沒有分裂,會發生什麼事?當然從數字的角度,統一的印度次大陸將會有更大的經濟體、更多的人口、更強大的軍隊;沒有敵對的強鄰,也可能令印度更和平,能夠投放更多資源在教育和社會發展。

但社群、宗教之間的衝突,也有可能造成全面內戰,最終死傷更多。什麼才是最佳的選擇?英國人當年的困惑,可能到現在我們還未知道答案。

【朗遊世界】日本自駕遊

四月在東京看過櫻花,想不到七月又來到日本。不過這次是和家人來自駕遊。 自從幾年前賣了車,父親對自駕遊期待已久。這次也是父母在疫情後第一次出遊,所以旅行的重點,是在最短的時間內去到最多地方,讓父親能一嘗車癮。 結果我們在九天內去了六個城市,從大阪一路駛回東京。雖然行色匆匆,但當中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