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0月11日 星期一

【朗遊世界印度篇 11】走進人群

走馬看花
和昨天“深入民間”相反,今天跟一班內地人,坐著冷氣小巴來了個孟買一日遊。

當然,這樣的一日遊,無非是走馬看花的極致-- 下車拍照,上車玩手機,有空時望望窗外,抱怨孟買的市容,驚歎有人隨街大小便,取笑這裡的落後與停滯,與大陸根本不能比等等。大概對於這班大陸人來說,來到孟買已經是他們旅行的下限,更不用說要和本地人接觸聊天了。

 
維多利亞火車站

 
海邊的印度門,為了紀念當時到訪的喬治五世而建

泰姬陵酒店,可能是孟買最有名的酒店,地位和半島酒店相似

髒亂
無可否認,孟買作為一個擁有二千萬人口的超級大城市,的確頗為髒和亂。

經過在加爾各塔和孟買的觀察,我覺得印度人好像沒有能力管理大型城市,任由人們隨意發展,結果到處都是鐵皮屋和垃圾,交通堵塞異常嚴重,空氣瀰漫著黑煙和沙塵。


岸邊的長堤,通往遠處的清真寺;坐在圍欄的人,一面惆悵

走入人群
但正如昨天所說,只要你願意走入人群,你會發現孟買的另一面-- 在海邊的石灘滑倒了,有人會特意走來扶起我,牽著我的手帶我回岸邊,邀請我參加他的生日聚餐;我在寮屋區迷路了,也有人會帶我急步離開,指引我路途之餘,還幫我付巴士和火車的車資。

城市呈現什麼面貌,全在於你怎樣去觀察,怎樣去體驗。如果永遠隔著車廂的玻璃窗,甚至隔著自己的有色眼鏡,你永遠也不會看到一個地方的真正模樣,或者只會固化一些本來已有的形象。這樣的旅行,又有什麼意義呢?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人文社群的建立:讀 Greg Epstein《Good without God》

最近在讀哈佛大學人文牧者(Humanist Chaplain)Greg Epstein 所寫的《Good without God》。這本書探討在沒有宗教信仰的情況下,人們如何尋找生命的意義,並建立屬於自己的社群。 自從領略人文主義,我發現我的閱讀興趣可以分為三個範疇: 人文經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