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到大都會博物館,才發現原來梵高的《星夜》在現代藝術博物館(MoMA)展出,連忙今天去參觀。梵高是我其中一個最喜愛的畫家,《星夜》更是他的傑作。來到現場,星夜的大小比我想象中大,附近有不少人在圍觀。我看著《星夜》,聽著 Don McLean 的 Starry, Starry Night,不禁在旁邊默默流淚。
我有時也會想,如果我回到梵高的年代,我會和他交到朋友嗎?大概也比較困難。但最少,我們可以對身邊與世界格格不入的人多包容一點,多了解一點,或許世界會更美麗一些?
中城區 Midtown
感受過美的震撼,我參加了一個導賞團,遊覽曼克頓的中城區。曼克頓可大致分為上城、中城和下城區,上城主要是住宅區,中城是比較早期的建築,下城則是華爾街的所在地。所以很多有名的建築,例如帝國大廈、克萊斯勒大廈、洛克菲勒大廈等都是位於中城區。
現在的星夜,吸引了無數人從世界各地飛來觀看。但有誰記得,梵高在生前一直籍籍無名,只是成功賣出過一幅畫。梵高在繪出星夜一年後便自殺死了,他死前長期住在瘋人院。我有時想,梵高一定很寂寞。在梵高的眼中,世界一定很漂亮,到處都是脈動的色彩。但他的眼光無人明白,他唯有畫郵差,畫身邊的景色,或者畫自畫像……
梵高也曾經有朋友。他著名的向日葵,有很多幅都是為了迎接高更探訪而畫。但最後他們還是鬧翻了-- 梵高氣得割下一隻耳朵寄給他。當無數世人在努力迎合這個世界,梵高只是做自己喜歡的事,卻偶然將世界最美麗之處繪畫出來。我在眾多博物館中見過多位畫家,但唯有梵高有如此大膽熱情粗放的筆觸,好像要將他對世界的熱情全淘抹在畫布上似的。
細看星夜
MoMA
除了星夜,MoMA 還有不少名畫和後現代作品,不過我的感受便沒有星夜那麼深。特別是後現代的作品,即使經過詮釋,也未必明白個中含義,或者作品的美妙之處。或許這就是古典作品和後現代作品的差異。古典作品講求美觀,作畫時會跟隨一定準則,所以作品的美很多人都能欣賞到。但越是現代的作品,美觀性便越弱,除了有實驗性質外,好像也在要求觀賞者參與欣賞詮釋的過程一般。不過正如之前提及,或許“美”只是個約定俗成的概念,所以很多現代作品都在努力探索這一點?
有些作品的顏色/線條也很吸引,不過卻沒有《星夜》那麼觸動我,可能是因為我了解不深吧
莫內《睡蓮》。這是莫內晚年最大型的作品,前後畫了超過十五年,可見莫內的風格由印象派進一步變化 |
Frida 自畫像。那時候她剛剛與丈夫分手,所以穿上男性的衣服,減去頭髮,表示自立之意 |
達利《記憶的堅持》 |
再之後便是一些更抽象的後現代作品,已經看不明白了 |
這作品令人感覺毛骨悚然 |
中城區 Midtown
感受過美的震撼,我參加了一個導賞團,遊覽曼克頓的中城區。曼克頓可大致分為上城、中城和下城區,上城主要是住宅區,中城是比較早期的建築,下城則是華爾街的所在地。所以很多有名的建築,例如帝國大廈、克萊斯勒大廈、洛克菲勒大廈等都是位於中城區。
紐約公共圖書館。右邊是閱讀室
The City That Never Sleeps
參觀過中城區,到了晚上決定去看紐約的夜景。聽說在眾多觀景台中,洛克菲勒大廈的夜景最漂亮的,因為能夠看到帝國大廈;但最後還是抵受不住帝國大廈的誘惑,登上它的頂層。和以前所見過的夜景都不同,整個曼克頓島上都是璀璨的燈光,好像在充分展現紐約何謂 The City That Never Sleeps。話說世界有三大夜景-- 香港、函館、拿波里,但為何不包括紐約?
參觀過中城區,到了晚上決定去看紐約的夜景。聽說在眾多觀景台中,洛克菲勒大廈的夜景最漂亮的,因為能夠看到帝國大廈;但最後還是抵受不住帝國大廈的誘惑,登上它的頂層。和以前所見過的夜景都不同,整個曼克頓島上都是璀璨的燈光,好像在充分展現紐約何謂 The City That Never Sleeps。話說世界有三大夜景-- 香港、函館、拿波里,但為何不包括紐約?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