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7月29日 星期三

【朗遊書海】消失的非洲:讀《分崩離析》

第一次聽到《分崩離析 Things Fall Apart》這名字,是我在非洲旅行時聽團友介紹,說是一本描述非洲土著文化的書。我當時不以為意,後來才發現,原來這本書早在1958年出版,是現代非洲文學的代表,更是非洲的學校裡人手一本的讀物。

TinaRay讀奇努瓦.阿契貝的《分崩離析》 @ 劃錯重點的另類閱讀:: 痞客邦::

從書名可以想象,《分崩離析》的內容,是講述一群非洲的土著,如何在西方殖民者的侵略下“分崩離析”。不過與想象不同的是,相比起典型的“殖民文學”,《分崩離析》並沒有下濃墨渲染非洲土著如何遭到殘忍對待和剝削,而是以客觀的態度描寫土著社會在殖民者來到前後,從生活到價值觀的轉變。

在白人來到以前,書中的土著伊博族 Igbo 屬於一個典型的前現代農業社會。那裡注重長幼有序,男尊女卑,族民以累積田產為目標,以奪得最多頭銜為榮耀。當遇上紛爭,他們會先與親族商量,如果拆解不了便會訴諸神明,透過讓祖靈附身到村中的長老來得到最終的裁決。這些特徵,縱然細節不同,卻與其他前現代農業社會,例如中國傳統社會大同小異。

Folktales in Igbo Culture - Igbo Folklore
戴起面具的伊博族人

書中的主角歐康闊 Okonkwo,是部落中首屈一指的勇士,也是最熱切捍衛傳統價值的人。可正是在他的一生之中,他目睹了自己引以為傲的村落如何在西方文明的衝擊下不堪一擊,最終自己的家庭因此分裂,自己也成為文化衝突的犧牲者。但他不是第一個,也絕對不是最後一個在文化衝擊下犧牲的人。在西方文明強大的火力下,有多少部落就此屈服,甚至消失得無影無蹤,連名字也沒有留下?

不過作者 Achebe 最可貴之處,是他沒有將土著在殖民者來到前後的生活黑白二分,例如控訴部落如何無辜,或讚揚傳統文化如何偉大;相反,他以寫實的態度,描寫了伊博族人的日常生活-- 在烈日下耕種幼嫩的山藥;爬上樹頂採集棕櫚酒;在婚禮前親家討價還價;族民在戴著面具,頭上冒煙,被祖靈附身的長老前俯伏敬拜;巫師為了嚇走令嬰兒早夭的靈體,不讓它再次附身,不惜將死去嬰兒的屍體分割得支離破碎……

沒有太多的道德批判,作者就是這樣用平實的筆觸,將傳統土著的生活像一幅畫卷般逐步呈現。同樣的,他也以相同的方法,描寫這畫卷如何在西方文明到來時,先是被宗教,然後在貿易、火炮的影響下逐步消解-- 直至有一天主角發現在村子裡貿易比農產值錢,他辛苦贏得的頭銜被嘲笑,甚至連傳統神明也受到蔑視。這是好是壞?無人說得清楚;只是他知道,他所熟悉的世界早已分崩離析,無法逆轉。

比較諷刺的是,在書末作者用一個白人法官的角度,在目睹這一切後感覺沾沾自喜,覺得主角的經歷很有趣味,值得在他將要出版的書中添上主角的故事。很多時候當事不關己,我們便傾向己不勞心,傾向將別人的苦難化為故事,甚至單純的數字,即使我在閱讀此書時也是如此。但這種態度,大概也是人類苦難的一個源頭吧?

2020年7月19日 星期日

【朗遊書海】除下濾鏡看世界:讀《真確》

Amazon.com: 真確: 扭轉十大直覺偏誤,發現事情比你想的美好 ...


如果你患上無藥可醫的癌症,只餘下一年的壽命,你會用來幹什麼?公共衛生學家 Hans Rosling 選擇去寫一本書,來總結他一生推廣的觀念,而且嘗試讓讀者知道,我們的世界比想象中美好得多。

當然,在現下疫症橫行的情況下,這說法難免會令人覺得匪夷所思;但如果我們將目光放遠一點,我們會發現在過去200年,人類無論是在生活水平,還是思想觀念上,都比過去進步了不少。為了證明這一點,請閱讀以下三個問題:

1. 現今全球有多少一歲孩童有接種疫苗?A. 20% B. 50% C. 80%
2. 在全球的低所得收入國家,有多少女孩會讀完小學?A. 20% B. 40% C. 60%
3. 全球有多少人口能使用電力?A. 20% B. 50% C. 80%

結果答案全都是最高值的 C。無論這結果是否令你感到詫異,至少當 Hans Rosling 向他的學生,以至世界各地的專家發問類似的題目時,他發現成績慘不忍睹,甚至比亂猜還要糟糕-- 大部分人的世界觀不但落後,而且十分負面,總覺得世界充滿著赤貧、恐襲和戰爭。

為何人對世界的認識會如此扭曲?表面上我們可以怪罪傳媒,因為他們的報道總以誇張渲染為能事;但如果我們想深一層,我們會發現這現象的始作俑者根本就是我們自己-- 傳媒會如此報道,全因為讀者對誇張偏頗的負面故事特別留意。Hans Rosling 將這些扭曲現實的思考傾向歸納為十種直覺偏誤,例如二分化偏誤令人易於黑白二分,將世界分為先進(我們)和赤貧(他們)兩部分;宿命型偏誤令人覺得世界永遠不會改變,所以非洲人永遠難以脫離貧窮,或中國人天生便有“小農DNA”;恐懼型偏誤則令人對流血、恐襲、(核)污染特別敏感,卻忽視了殺傷力更強的酒駕、流感、心臟病……


Trend for Number of Children per Woman and Surviving Children
書中插圖,顯示世界已經由發展中/已發展國家轉變為一連串的已發展國家


人類擁有這些扭曲的思維傾向並非偶然。在演化的過程中,這些習慣或是讓我們節省了能量,或是更快速的察覺到危機,所以才會一直存在。可是時移世易,當我們遇到的危機由顯而易見的野獸侵襲轉變為複雜難明的經濟蕭條時,這些思維習慣卻成為了我們思考的絆腳石,扭曲了我們對世界的認知,輕則令我們錯過亞非拉市場的興起,重則令我們被政權/媒體利用,淪為統治者的應聲蟲……

在每一章的尾段,Hans Rosling 都會提出一些方法,試圖減輕這些直覺偏誤對我們的影響。其中最重要的方法,是要建立一套多元思維的工具箱,和敢於走出自己認識的世界。單是和老人家聊天,已足以令我們察覺到人的價值觀在數十年間出現了多大變化;而到訪世界不同國家,更能令我們直觀的了解到不同地方的面貌和潛力。Hans Rosling 一生中也是身體力行,不甘於停留在象牙塔內閉門造車,而是走遍世界各地考察和推廣自己的理念,直至他死前一刻為止。願我也能和 Hans Rosling 一樣充滿生命力,懷著一顆謙卑和樂觀的心,繼續探索這個世界。

A new center in Washington has been named after Hans Rosling ...
Bill Gates 受 Hans Rosling 的影響很深,甚至曾說未讀過《真確》的人不准進入微軟任職

2020年7月17日 星期五

【朗遊書海】習慣改變命運:讀《原子習慣》

原子習慣:細微改變帶來巨大成就的實證法則- 詹姆斯.克利爾| Readmoo ...


我們常聽說我們的生命由習慣所構成。好習慣令人健康長壽,生活美滿;壞習慣令人生活悲慘,短命早死。但有趣的是,培養好習慣往往比培養壞習慣困難得多-- 我們不用刻意訓練,便懂得進食垃圾食物、沉迷社交網站、到商場瘋狂購物;但好習慣如做運動、看書、靜思,卻是怎樣也培養不起來。《原子習慣》這本書,便是希望用一個科學的角度,解構習慣的形成,並提出一些培養好習慣的建議。

所謂習慣,從行為學的角度分析,就是一種為了節省能量,讓身體自動化進行的行為模式;從腦神經的角度看,就是神經訊號通過一些早已鋪好的網路,所以傳送得特別快。相關行為的神經網路越發達,行為的自動化程度越高,以至有時候我們連做了某些行為自己都不知道。而所謂培養習慣,其實就是建立相關的神經網路連結。


The Synaptic Connection


不過建立神經網路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我們的神經細胞首先要鬆開原有的連結,再與其他細胞建立新的連結,過程中耗費極多能量。所以我們的腦袋在培養習慣時總是不肯好好合作,尤其相比起壞習慣,好習慣的獎勵往往會延遲-- 我們在吃完薯片後會立即感到滿足,但做完運動後卻不會立刻瘦下來,令我們的腦袋傾向吃薯片多於做運動。所以如果我們要培養好習慣,便要刻意運用一些技巧,讓腦袋乖乖聽話,順利建立進行好習慣的神經網路。

怎樣才能順利培養好習慣呢?作者提出要從建立行為模式的四個過程入手-- 提示、渴望、回應、獎賞。所有行為模式都是經過這四個階段構成。例如吃薯片的習慣,便是當我們在超市看到一包薯片(提示),心中覺得薯片充滿吸引力(渴望),便會買來打開包裝將薯片放進口(回應),薯片的香脆帶來一陣滿足(獎賞),令我們下次經過超市時還會繼續重複這個行為。

同樣道理,如果我們想培養做運動這個習慣,便要“優化”行為模式的四個過程。首先我們要讓提示變得明顯,例如將運動裝放在客廳當眼位置,而不是衣櫃深處;我們要增加做運動的渴望,例如規定自己只能在運動時才能看電視劇,或是約朋友一起做,讓過程變得有趣。我們要減低回應的難度-- 與其要求自己在健身房辛苦訓練一小時,不如先要求自己先穿上運動衣出門,或只到健身室走一圈,讓大腦不會抗拒,更易做到我們想要的行為。最後,即使做運動本身沒有即時獎賞,我們也可以自己添上,例如獎勵自己按摩十五分鐘,或與朋友約會等等。這些措施個別看來好像微不足道,但累積起來卻足以令我們的行為模式產生巨大改變。


Book Summary: Atomic Habits by James Clear - Personal Development

環顧四周,很多時候我們的目標都涉及改變某人的習慣-- 自己想培養好習慣,醫生想改變病人的習慣,情人想改變彼此的習慣,企業想改變客戶的消費習慣……所以誇張點來說,如果我們能掌握改變習慣的技巧,這技巧足以改變世界。而且細想一層,這說法是否真的有所誇張?想想麥當勞、喬布斯、馬雲,好像並不完全是呢。

2020年7月8日 星期三

【朗遊書海】權力的詛咒:讀《獨裁者手冊》

獨裁者手冊:解析統治權力法則的真相(為什麼國家、公司領導者的「壞 ...


為何獨裁者可以久居其位,有些經過民主選舉產生的領袖卻很快被人趕下台?為何天然資源對民主制度是種詛咒,為何獨裁國家的貪腐問題往往特別嚴重?在《獨裁者手冊》一書中,紐約大學政治系教授 Bruce Bueno de Mesquita 透過簡單的理論和豐富的論證,嘗試為我們解開這些謎團,甚至討論權力的本質。

在 Mesquita 的眼中,無論是獨裁還是民主政體,國民都可分為三種人-- 關鍵人物、重要人物和普通人。重要人物是那些能夠影響政權的群體,例如軍隊、官員、商人、教士;而普通人則是無法撼動政權的平民百姓。不過統治者最重視的,還是能夠決定政權誰屬的關鍵人物,也就是重要人物的領袖,諸如軍隊高層、資深官員、大商家、宗教領袖等等。

對 Mesquita 而言,權力的本質,就是得到關鍵人物的擁戴。只要獨裁者仍然有錢收買軍隊的效忠,他便可以繼續大權獨攬,不擔心被人推翻。尤其現代軍隊擁有的力量比起人民的差距越來越大,所以只要軍隊效忠政府,基本上獨裁者的政權都能穩如泰山。從這原理推斷下來,我們便能明白獨裁者的行為守則-- 在上台後首先鞏固財源,無論是金礦、石油還是外國援助;然後要收買人心,再肅清異己-- 不但為了除掉有能力威脅自己權位的人,也能減低關鍵人物的數目,令權力更集中,更易控制。對於平民,獨裁者的目標是讓他們有氣力幹活,卻沒有力氣造反;獨裁者也會容許國內貪腐橫行,一方面將更多重要人物的利益與他捆綁,一方便也作為他們酬庸的一部分……


The Dictator's Handbook | Insight Maker


Mesquita 這套理論在民主國家同樣適用,只是三類人物的比例有異。民主國家的重要人物(選民)比例往往比獨裁國家高,所以民主政府的領袖寧願以建造公共設施,提供福利等方法贏得選民的支持。當然,有些人也會透過關稅、補貼等形式向他們的選民提供政治酬庸。相對的,獨裁國家便沒有那麼大動機興建公共建設。在依賴國民生產的獨裁國家如古巴,可能還會提供基礎醫療和教育來提高生產力;在一些擁有豐富天然資源的國家,例如擁有金礦的剛果,獨裁者便可能懶理民眾的死活,反正只要繼續出口黃金得到外匯,他的政權便能屹立不倒。

既然如此,有什麼原因,能令彷彿練就金剛不壞之身的獨裁政權轉變為民主政體?觀乎歷史,無論是政府自願改革還是被人民推翻,背後的原因只有一個-- 政府斷糧。當統治者連最基本拉攏關鍵人物的資源也沒有,比較幸運的,便能像當年耗光從大陸帶來資源的台灣,透過開放經濟來增加國民產出,順利邁向民主;比較不幸的,便可能如當年在油價大跌後外匯短缺,又在“星球大戰”中拼光家底的蘇聯,被人民和軍隊遺棄,坐視國家四分五裂,而且獨裁者仍然此起彼落……

Mesquita 的理論雖然簡單,但對權力的理解卻十分透徹,而且實用性很強-- 小至業主立案法團選舉,大至一城一國之命運,都能應用到他的理論。如果大家沒有機會看書,不妨看看以下的濃縮版影片,之後或可對我城的命運,或未來的策略,有新一番領悟。




【朗遊世界】日本自駕遊

四月在東京看過櫻花,想不到七月又來到日本。不過這次是和家人來自駕遊。 自從幾年前賣了車,父親對自駕遊期待已久。這次也是父母在疫情後第一次出遊,所以旅行的重點,是在最短的時間內去到最多地方,讓父親能一嘗車癮。 結果我們在九天內去了六個城市,從大阪一路駛回東京。雖然行色匆匆,但當中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