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7月17日 星期五

【朗遊書海】習慣改變命運:讀《原子習慣》

原子習慣:細微改變帶來巨大成就的實證法則- 詹姆斯.克利爾| Readmoo ...


我們常聽說我們的生命由習慣所構成。好習慣令人健康長壽,生活美滿;壞習慣令人生活悲慘,短命早死。但有趣的是,培養好習慣往往比培養壞習慣困難得多-- 我們不用刻意訓練,便懂得進食垃圾食物、沉迷社交網站、到商場瘋狂購物;但好習慣如做運動、看書、靜思,卻是怎樣也培養不起來。《原子習慣》這本書,便是希望用一個科學的角度,解構習慣的形成,並提出一些培養好習慣的建議。

所謂習慣,從行為學的角度分析,就是一種為了節省能量,讓身體自動化進行的行為模式;從腦神經的角度看,就是神經訊號通過一些早已鋪好的網路,所以傳送得特別快。相關行為的神經網路越發達,行為的自動化程度越高,以至有時候我們連做了某些行為自己都不知道。而所謂培養習慣,其實就是建立相關的神經網路連結。


The Synaptic Connection


不過建立神經網路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我們的神經細胞首先要鬆開原有的連結,再與其他細胞建立新的連結,過程中耗費極多能量。所以我們的腦袋在培養習慣時總是不肯好好合作,尤其相比起壞習慣,好習慣的獎勵往往會延遲-- 我們在吃完薯片後會立即感到滿足,但做完運動後卻不會立刻瘦下來,令我們的腦袋傾向吃薯片多於做運動。所以如果我們要培養好習慣,便要刻意運用一些技巧,讓腦袋乖乖聽話,順利建立進行好習慣的神經網路。

怎樣才能順利培養好習慣呢?作者提出要從建立行為模式的四個過程入手-- 提示、渴望、回應、獎賞。所有行為模式都是經過這四個階段構成。例如吃薯片的習慣,便是當我們在超市看到一包薯片(提示),心中覺得薯片充滿吸引力(渴望),便會買來打開包裝將薯片放進口(回應),薯片的香脆帶來一陣滿足(獎賞),令我們下次經過超市時還會繼續重複這個行為。

同樣道理,如果我們想培養做運動這個習慣,便要“優化”行為模式的四個過程。首先我們要讓提示變得明顯,例如將運動裝放在客廳當眼位置,而不是衣櫃深處;我們要增加做運動的渴望,例如規定自己只能在運動時才能看電視劇,或是約朋友一起做,讓過程變得有趣。我們要減低回應的難度-- 與其要求自己在健身房辛苦訓練一小時,不如先要求自己先穿上運動衣出門,或只到健身室走一圈,讓大腦不會抗拒,更易做到我們想要的行為。最後,即使做運動本身沒有即時獎賞,我們也可以自己添上,例如獎勵自己按摩十五分鐘,或與朋友約會等等。這些措施個別看來好像微不足道,但累積起來卻足以令我們的行為模式產生巨大改變。


Book Summary: Atomic Habits by James Clear - Personal Development

環顧四周,很多時候我們的目標都涉及改變某人的習慣-- 自己想培養好習慣,醫生想改變病人的習慣,情人想改變彼此的習慣,企業想改變客戶的消費習慣……所以誇張點來說,如果我們能掌握改變習慣的技巧,這技巧足以改變世界。而且細想一層,這說法是否真的有所誇張?想想麥當勞、喬布斯、馬雲,好像並不完全是呢。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巴爾幹遊記】後記 為何巴爾幹?

走出機場,一陣濕暖既空氣撲鼻而來,我知我又番咗黎香港。 今次去巴爾幹,去咗十個國家。雖然大部分時間都係去首都,但都算對巴爾幹地區有咗初步印象,了解佢哋既前因後果。 以下就係我對巴爾幹行程既總結。先此聲明,個總結會有啲長,而且全部都係根據我印象而寫,無經過 fact check,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