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1月6日 星期五

【朗遊世界】土瓜灣紅磡遊記

作為一個通過地鐵站認識地理的香港人,新蒲崗、九龍城、土瓜灣等地方一向對我頗為陌生。現在打開地圖,才發現這些地方都坐落於九龍海灣的西面,而且幾乎可以連成一線。不知是因是果,由於它們沒有地鐵聯繫的緣故,所以社區一般都比較舊;但正因為年代久遠,他們都洋溢著一股舊香港的人情味。

土瓜灣十三街

在土瓜灣漫步,不少街坊都樂意與你聊天。我到一間冰室坐下,冰室的伙記除了會介紹餐廳的特色懷舊飲品,還會介紹冰室曾有什麼客人,誰來過拍戲,當年劉德華坐在什麼地方等等。我坐在“卡位”上喝著窩蛋鮮奶,看著天花板的吊扇搖曳,老闆娘的收音機上還播放著許冠傑的《半斤八兩》,感覺就好像回到了八十年代。

停留在八十年代的永香冰室

但舊區也會遇到挑戰,就是重建。尤其沙中線開放在即,土瓜灣也開始出現了一棟棟的單棟大廈,有些唐樓也因為預備重建的關係而變得十分冷清。面對這些變化,土瓜灣的街坊不是沒有努力過-- 他們成立了土家故事館,週末舉行集市,還出版刊物介紹社區特色,不過好像仍然難以抵擋市區變化的命運。我走到一間雜貨店跟老闆聊天,隨口說土瓜灣的保育做得挺好;他立刻認真的問,那裡做得好?

樓上雜貨店

在土瓜灣的下方是紅磡。紅磡的社區和土瓜灣類似,但可能因為交通更發達,所以重建的步伐來得更快,越近紅磡火車站越是沙塵滾滾。不過紅磡仍然保留了不少以前的特色,例如位於差館里的觀音廟,是不少善信每年來借庫的寶地;距離觀音廟幾個街口的寶石戲院,則保留了舊戲院的風貌和人手劃票的習慣,到現在已是賣少見少。

差館里觀音廟

寶石戲院內部,保留了以前十分流行的體重儀

從紅磡往東南走,穿過黃埔花園可到達紅磡海濱長廊。沿著長廊一路可走到尖沙咀,是散步的好地方。在長廊的盡頭多走幾步,可來到訊號山花園上的大包米訊號塔。訊號塔形狀典雅,以前頂部設有時間球,負責每天為居民和船隻報時。我走上塔頂,看著尖沙咀海旁,一時間胸懷大暢。

黃埔花園以前是船埠,現在還有遊船停泊

海濱長廊景色

日落長河

以前尖沙咀最高的訊號塔,和現在最高的住宅大廈

(香港遊記之十)

【朗遊世界】柴灣筲箕灣遊記

從柴灣地鐵站出發,不到五分鐘已可到達羅屋民俗館。柴灣最早的居民是客家人,他們在清朝時一路南遷到了這香港島的最東端,以務農為業。客家人叫村子為“屋”,所以羅屋便是羅姓族人居住的村落。羅屋是一棟典型的客家建築,大廳設有神壇,兩邊分別是休息和工作的地方,屋前則有空地以晾曬穀物。

羅屋民俗館

離羅屋不遠有柴灣工廠大廈。在1950年代,香港因為內地戰亂的關係而人口暴增,不少人便被安置在柴灣的寮屋區;不過自從石硤尾寮屋大火後,港英政府發覺任由人們如此密集無規律的居住在寮屋也不是辦法,所以便開始發展徙置區。當年的徙置區不少都附有工廠大廈,原意是讓區內的人民自給自足;尤其對於柴灣來說,在地鐵通車之前,這裡只有一條山路與外界連接,所以工廠大廈更顯重要。到了現在,工廠大廈已被改建為公屋,但樓下仍然設有展覽,講述柴灣的歷史。

已被改建成公屋的工廠大廈

從工廠大廈沿著俗稱“柴灣斜”的柴灣道往上走,沿途會經過保留徙置大廈風格的興華邨和位於山上的東區醫院。翻過柴灣坳下山便是筲箕灣。筲箕灣的歷史比柴灣悠久,早在明朝已經是個漁港,區內的東大街於殖民時代初期興建,電車總站也是坐落於此。筆者的婆婆以前在筲箕灣生活,即使日後搬離了此地,仍然會每天不辭勞苦到筲箕灣街市買菜給我們一家,因為她相信筲箕灣的餸菜最平最新鮮。今天重遊舊地,只見攤檔仍在,吆喝聲依然,只是當年駝著背,雙手努力提著膠袋的身影,卻是無處再能尋覓了。

高聳入雲的興華邨

筲箕灣電車總站

金華街街市,仍然保留了傳統露天墟市的面貌

筲箕灣避風塘

(香港遊記之九)

【朗遊世界】大埔墟慈山寺遊記


在殖民初期,大埔是新界重鎮,所以到了現在大埔仍然存留了一些當年的建築。從大埔墟站走上山,不到十分鐘便會到達舊北區理民府。從1910到80年代,北區理民府都是新界區的行政中心;到了現在,這裡仍然保留了當初以紅磚和遊廊為主的設計。不過由於裡面改建成了童軍中心,所以便無法入內參觀,也無法了解到當年理民府的間隔和面貌。

理民府的遊廊

比理民府保育得更好的,是旁邊的舊大埔警署。由於以前理民府也設有裁判庭,所以便與警署組成港英政府在新界行政司法執法的核心地帶。現在警署雖然被嘉道理農場改建為綠匯學苑,但裡面仍然設有當年辦公室、槍房和囚室的展覽。在警署主建築後面有農田和食堂,食堂正正供應農田生長的菜蔬,值得一遊。

食堂旁邊有草地。站在草地旁,聽著微風吹過榕樹沙沙的聲音,感覺特別平靜

從舊大埔警署一路下山,沿著廣福道走,便可到達富善街的太和市。這裡曾經是新界東第一大墟,到現在仍然保留了傳統墟市的面貌。更特別的是,穿過買菜的人群,在街市中間竟然有一座文武廟。這是當年附近七條村子(大埔七約)共同設立的廟宇,除了祭拜外也有著仲裁交易糾紛的作用。沿著富善街一路走,亦能到達鐵路博物館。鐵路博物館以前是舊大埔墟火車站,陳列有蒸汽火車頭,想必年中吸引不少火車愛好者到訪。

富善街

大埔文武廟

鐵路博物館

從富善街向著火車站走,便可到達大埔墟四里。四里是大埔最熱鬧的地方,由四條短街組成一個四方形的廣場,附近設有街市和商店。四里以前是淺灘,面臨大埔海,是以前漁船聚集的地方。在明清兩代大埔不止有農村漁港,更有瓷窯和港口,負責將青花瓷運抵潮州汕頭等地。

四里街市

在四里旁邊的餐廳吃過飯,下午我來到面臨船灣的慈山寺。慈山寺被稱為李嘉誠的“家廟”,寺內導賞員更不諱言慈山寺每年只會敲兩次鐘,一次是除夕,另一次則是“大善信李生”每年到訪之時。不過撇開背景不談,慈山寺倒是挺有特色-- 它與志蓮淨苑一樣,都是仿唐建築,不過感覺則更為平實細緻。

慈山寺山門

今天剛巧遇上僧人在此舉行法會

觀音堂前面的水池,感覺像日本的枯山水

慈山寺最有名的,是高七十多米的觀音像-- 觀音像以宋朝形象鑄成,樣貌比較豐滿華貴,而且觀音的頭微微向下,令信眾能與它目光交接。與天壇大佛不同,訪客可直接到達觀音像的底端;仰望觀音像,不由得令人有一種崇敬之感,就像一種對於超越自己能力的事物的敬畏。在觀音像下有博物館,裡面陳設了佛教文物,而且不少都到達國寶級數-- 雖然博物館沒有明說,不過犍陀羅風格的佛像,或者唐朝寫就的經卷,都不是我們到處可見到的文物。除了文物,慈山寺還有不少特色,例如按照唐代風格塑造的佛像,仿照敦煌石窟的經變圖,甚至當年佛陀得道的菩提樹種苗等等,值得花一天慢慢參觀欣賞。

觀音像

犍陀羅時期的佛像,糅合希臘風格

唐朝經卷

寺內附送茶點,更可選擇茶或咖啡

我一向對於大埔都沒有什麼印象,平常只會在踏單車時路過。不過發掘起來,原來大埔不但有著悠久的歷史,也有不少地方值得遊覽。今天雖然已經用了一整天的時間,但也只夠我到訪大埔墟的市中心和慈山寺。下次有機會,當到嘉道理農場、林村許願樹、甚至碗窯遺址一遊,想必會有更多有趣的體驗。

(香港遊記之八)

2020年10月22日 星期四

【朗遊書海】讀漫畫《戰國鬼才傳》



日本有一個漫畫大賞叫作手塚治虫文化獎,藉以表揚年度最佳的漫畫。得獎作品中,有些非常有名,例如叮噹、陰陽師、王者天下;但也有些比較冷門,其中一部就是由山田芳裕創作的《戰國鬼才傳》。我當初接觸這部作品,是因為對日本的戰國歷史有興趣;但細看之下驚為天人,結果這幾年來翻看了不下五六次,每一次都會被裡面的角色所感動。

或許因為電子遊戲的關係,當我們認識日本戰國歷史,很多時候都是由名人猛將開始,例如“戰國三英傑”織田信長、豐臣秀吉、德川家康;或者猛將如真田幸村、本多忠勝等。但戰國鬼才傳的主角,卻是這個亂世裡的一個小人物,名叫古田織部。在真實歷史裡,古田織部幾乎名不見經傳,但他卻親身參與了戰國晚期幾乎所有重要的歷史事件-- 本能寺之變、朝鮮之役、關原之戰……結果作者便透過這小人物的視角,勾勒出戰國後期那百花繚亂的景象。

日本的戰國時代是名副其實的亂世。亂世的一個特徵,是由於權威失落,所以沒有一套統一的價值觀-- 每個人都在奮鬥,在破壞,也在盡情的建立自己的價值。由於這個緣故,戰國時代充滿著張力和反差-- 在張力的一端是戰國英豪,例如織田信長和豐臣秀吉,透過極度的華麗和擴張展現價值,甚至打算進軍歐亞大陸,實現自己的“天下布武”;但是在另一端卻有茶聖千利休,以極度簡樸和內斂的茶道,試圖宣揚用和敬清寂的態度面對人生。

織田信長與豐臣秀吉

古田織部正是生於這個混亂的時代;不但如此,他更是被這兩股張力直接影響-- 一方面他是織豐體系的直屬家臣,親身體會到他們的氣概與胸襟,更需履行自己身為武士的責任;但另一方面他也是千利休的大弟子,日後更繼承師父的衣缽,成為天下無雙的風雅之士。令情況更加複雜的是,武將與風雅之士之間並非完全相對。看似清心寡慾的千利休也會有野心,試圖用陰謀和操縱改變世界;雄心勃勃的豐臣秀吉也會有頹喪之時,在晚年因為窮兵黷武而眾叛親離,向古田織部請求做他唯一的朋友。

武將與雅士之間有共通點,因為兩者皆有慾望;古田織部自己更是一個被慾望充滿的人。面對珍貴的茶具,他會千方百計將之據為己有;面對動心的女人,他試過背著妻子有過一夜情;面對權位的誘惑,他更不惜背上弒師的罪名。但正因為古田織部能夠真誠的面對慾望,所以他也能將慾望化為自己創作的原動力,建立自己的風格,設計出一個又一個千奇百趣,領先潮流的茶具。

古田織部所創作的茶具,可能到了現在仍然領先潮流 lol

古田織部一生的志願,是希望透過他的作品,為世界帶來歡笑,帶來趣味;但這願望並不容易達到。當他成為天下第一的茶人,他不免要與各方勢力周旋,作出自己的抉擇。古田織部的一生見證過很多人的抉擇-- 有些人選擇妥協,選擇苟延殘存以繼續沉醉藝術;有些人卻拒絕降服,選擇抱著茶器自爆而亡。在目睹過織田信長暴起暴落,豐臣秀吉鬱鬱而終後,古田織部本來只想做個簡單的人,以風雅之士的身份度過餘生,但環境的變化卻往往迫使他作出相反的舉動-- 為了彰顯千利休的罪惡,豐臣秀吉命令他執行介錯,親手斬下師父的頭;到他晚年的時候,明明他只想以一個茶人的身份隱居,享受創作茶具的樂趣,他卻為了報答豐臣家的恩義,不惜出山周旋,試圖抵制德川家康的影響,最終卻埋下他被迫切腹的種子。但他終究達到了武將與雅士之間的平衡-- 他以一個武將的身份死去,但卻仍然保留了風雅之士的淡然和豁達。

千利休切腹那一幕

我不是一個常看漫畫的人,但戰國鬼才傳實在是近年我看過難得的佳作-- 裡面有關各種理念的角力,有關茶具風格的描繪,以至人性的刻畫,都值得人細心鑒賞。更難得的是,這套漫畫日文版有二十五卷,但只有頭十四卷有官方中譯本;我本來以為自己已經無緣知道結局,誰不知早前可能因為疫情的緣故,在網上竟然出現了網民自行翻譯的餘下段落,令我驚喜不已。如果你也對日本的戰國時代有興趣,不妨拿起一讀,然後問自己一個常常在漫畫出現的問題:為了實現自己的夢想,你可以走得多遠?

2020年10月18日 星期日

【朗遊書海】讀《像哲學家一樣生活》


今日想同大家介紹一本書,叫做《像哲學家一樣生活》。書名雖然好似好空泛,不過呢其實作者係想介紹斯多葛主義嘅思想,同埋佢點樣用喺我哋日常生活裏面。斯多葛主義係咩嚟㗎呢?其實佢係一個興起於古希臘,然後喺古羅馬好盛行嘅一個哲學思想。古羅馬既環境呢,同而家都差唔多;大家都係好追求名利地位啦財產喇咁呀,男士就可能會追逐權勢啦,女士就會爭妍鬥麗啦。但係呢斯多葛主義嘅哲學家呢就發現,其實就算你得到名譽地位或者財富都好,呢啲都唔會帶來真正嘅滿足。點解呢,其實同人嘅本性有關嘅。因為呢人呢天生呢就係好容易適應現況呀咁,變咗就算你當初有啲新嘅渴求啦,當你真正得到嗰樣嘢嘅時候呢,你會開心一陣,但係好快就會適應咗,然後又有新嘅渴望出現。咁變咗呢,人呢就慢慢就好似進入咗一個慾望之輪裏面;咁你喺裏面行得越快,個慾望之輪就轉得越快,結果永無休止。慾望圈裏面既人呢係永遠唔會得到真正滿足嘅。咁點樣去解決呢個問題呢?斯多葛主義嘅學者就提供左三個辦法。

第一個方法叫消極想象,就係與其去渴望你未得到嘅嘢,不如去渴望你已經得到嘅嘢。咩意思呢?其實如果你諗返起呢,每一個人就算佢好窮好潦倒,其實佢仍然擁有好多野-- 可能係健康既身體,可能係關心佢既屋企人,可能係未來既時間。但係好多時候我地都對呢啲野習以為常,唔覺得有咩特別。所以消極想象既重點,就係透過想象我地終有一日會失去而家擁有既事物,從而珍惜當下,好好利用自己已經有既野。例如每朝起身,我地可以同自己講,今日可能係我人生既最後一日,或者我又同死亡近左一步;或者夜晚見到家人,我地亦都可以同自己講,今日可能係我最後一日見到佢地。除咗想象,我地都可以實際做出嚟;例如每個月抽一啲時間去捱餓受凍,去忍受恥辱;當我地發現自己原來可以忍受到呢啲痛苦,自然會對人生既挑戰更加寬容平靜。

第二個技巧叫控制三分法,就係要將我地遇到既事物分為可控制、不可控制同埋一半一半三種。我哋好多時候,好多既擔憂其實都係擔心緊啲我哋唔係完全可以控制到嘅嘢,例如自己會唔會發達,個女仔鐘唔鐘意我諸如此類。所以斯多葛主義既哲學家就將天下間既事物分成三種,第一種呢就係我哋完全冇得控制嘅,包括太陽幾時升起啦或者今日會唔會落雨之類;第二種係我哋可以完全控制嘅,例如我哋嘅品格,我哋嘅態度;第三樣呢就係嗰啲控制到一啲嘅,即係未完全控制到嘅嘢,例如之前講嗰啲。斯多葛主義既哲學家提醒我地,要將注意力放喺呢啲野控制到既部分,例如與其擔心個女仔唔鐘意自己,不如實實在在去做一個會令人鐘意既人;與其擔心自己發唔發到達,不如專心去研究投資賺錢,提升自己既理財知識。透過咁樣去轉移自己目標呢,唔單止我哋可以更加專注,我哋都會少咗好多擔憂;因為我哋會擔心少好多一啲我哋根本控制唔到嘅嘢。

第三個技巧呢叫宿命論,就係話我哋成日都會對於已經發生左既事覺得後悔;但係透過宿命論我地會知道過去根本無從控制(除非你有天能啦)。咁既然無從控制,根據三分法我地根本唔需要感到擔心或者懊悔,反而相信每一件事無論好壞都係有原因既。最緊要係活在當下,好好把握自己控制到既未來。

斯多葛主義已經有二千幾年歷史,點解到而家仍然有用呢?因為人既本性千百年來其實都冇乜點變過。基於進化既原因,人呢天生就係會好著重眼前嘅利益,好鐘意比較,好著重自己係群體裡面既地位,好容易記住一啲唔開心既野。本來呢啲特徵的確可能令到我地更加容易爭取到資源,更加容易生存同繁衍;但係佢地既副作用,就係可能令我地唔開心。所以斯多葛主義既重點,就係用我地既理性,透過不斷既練習,去減少呢啲人類本性帶嚟既負面情緒同習慣。呢啲技巧同心態,喺古羅馬有用,喺現代呢個更加密集緊張既社會可能更加有用,所以有機會就試下啦。

【朗遊世界】香港故事由誰寫:重訪歷史博物館香港故事展覽


前幾日去左香港歷史博物館既香港故事展覽,因為佢下個禮拜就會關閉重整。記得細個都去過一兩次,不過印象就唔係好深,所以今次嚟到,發現呢個展覽都幾有心思,值得花幾個鐘頭慢慢睇。

展覽既第一部分,係介紹香港既自然歷史,所以係由四億年前開始講起。呢個角度幾有趣,我哋成日覺得香港開埠到而家都只不過係百幾年到,但係香港嘅故事原來可以係由四億年前開始講起。喺呢四億年間,你見住佢介紹香港曾經由一個平原變成淺海,變成沼澤,有過火山,亦都試過變成荒漠,自然有一種滄海桑田既感覺,相比之下人類嘅歷史真係轉瞬即逝。

四億年前講起既香港故事

講完自然歷史,之後就係香港有人類以嚟既歷史。香港故事展覽有一個特點,就係佢嘅歷史觀好混雜-- 佢有時會用一個中原文化既角度同你講香港喺歷朝歷代有啲咩角色,例如鹽場呀港口呀嗰啲;有時佢又會好戀殖,詳細列出英國喺統治香港之後香港有咩發展,甚至將香港歷屆總督嘅畫像陳列出嚟;但係呢突然之間佢又會好親中,喺度同你講香港明天會更好之類。呢啲觀點呢開始會覺得好混雜,但係諗深一層,其實呢個正正就係香港嘅特色-- 就係我哋從來無一個官方嘅論述,唔需要同一口徑,而且容許唔同人有自己嘅觀點。相信呢樣嘢喺香港故事重修咗之後就唔會再有喇,可能變咗成個展覽只會有一個中心思想,就係回歸之後人人安居樂業,天下太平。

香港歷代總督(之後會唔會變成香港歷代特首?)

香港故事係一個好用心嘅展覽。當佢介紹香港民俗,佢就真係會搭番個實物原大既戲棚,幾個人高既盂蘭節紙紮神像同埋太平清醮包山。當佢講到殖民時代,又會搭座行到上去既洋樓,同埋重現番以前醫館、當鋪既樣貌。佢動線既選擇同樣有心思。我地平時行博物館,都會想有一條單一嘅動線,即係話我只要跟住嗰條線就可以行曬成個館;但係香港故事係冇呢個情況嘅,好多時候喺同一個展覽,佢會有幾個入口,同埋唔會好明確話畀你聽要點行,邊一條先係正確嘅路線。呢個係佢嘅特色,亦都係香港嘅特色,就係冇人話畀你聽咩叫啱同錯,好多嘢都要自己摸索,自己去探索出嚟。

幾個人高既紙紮神像,非常吸睛

不過當然啦,香港故事都有值得更新嘅地方,例如佢相對太側重香港戰前既歷史,反而對於戰後嘅事情講得比較少。我相信好多人呢其實對香港嘅集體回憶都唔係嚟自戰前嘅事物,而係戰後先出現嘅一啲標誌,例如公屋、電視節目、輕工業等等,所以歷史博物館都值得花多啲功夫講下。同埋佢而家都會花好多篇幅講回歸,最特別就係佢有一段片,同你回顧返香港由殖民去到回歸中間發生既事。中間我有一幕好深刻,就係當佢講到中國同英國簽署聯合聲明,承諾香港會五十年不變,然後熒幕上面大大隻字寫住“五十年不變”嘅時候,幾乎全場都“唉”一聲歎左口氣;然後講到回歸中英交接既時候,當英國國旗慢慢降落,中國國旗連住國歌升起嗰下,突然有個阿爸抱住既細路女“好野!”咁嗌出嚟。我心諗,呢個畫面都幾有象徵意義。睇嚟隨住香港故事既結束,我地一向所熟識既“香港故事”,亦都會慢慢消失。至於新嗰個故事係點既呢,就睇我地點寫嘞。

慶回歸

(香港遊記之七)

2020年10月5日 星期一

【朗遊世界】灣仔宗教勝地巡禮


上次到訪過灣仔的舊建築,今天更進一步,在灣仔區來一次宗教勝地巡禮。不說不知,原來灣仔區有著多達十餘種宗教的建築;這除了因為灣仔早期有不少南亞人在此居住外,也因為隸屬灣仔區的跑馬地是以前不少宗教墳場選址的地方。

祆教(瑣羅亞斯德教)
從銅鑼灣的希慎廣場出發,經過利園山道和禮頓道可到達善樂施大廈。善樂施大廈以前是祆教神廟,現在改建成商業樓宇,但大廈仍然保留了教派的標誌。祆教本是波斯國教,信仰世間有善惡二神,由先知瑣羅亞斯德創立,所以又稱為瑣羅亞斯德教(Zoroastrian,善樂施的另一譯法)。當年由於伊斯蘭文化興起,部分波斯人逃難到印度,自稱為帕西人 Parsees;在香港殖民初期,有部分帕西人從印度來到香港經商,亦在香港留下印記,例如麽地道、律敦治醫院等。時至今日,在香港仍然有少數帕西人定居,相傳在善樂施大廈上也保留了他們的神壇,供奉長年不滅的聖火。

善樂施大廈外的祆教標誌

天主教、佛教、猶太教
從善樂施大廈沿著加路連山道上山,經過樂活道可到達天主教聖瑪加利大堂。聖瑪加利大堂採用古典復興風格設計,別有威嚴,當年電影《天若有情》終局前的婚禮便是在這裡取景。從教堂下山,沿著電車路可進入跑馬地;跑馬地山光道上有東蓮覺苑,乃是一座由何東和妻子張蓮覺創辦的佛教建築,所以取其夫妻二字命名。東蓮覺苑內藏有不少民國名人,例如康有為、黎元洪、張學良等人的書法和贈禮,紀錄了當年香港首富何東和兒子何世禮將軍對民國的影響和關係。在東蓮覺苑後面,有一處猶太墳場。猶太人和帕西人一樣,在開埠初期對香港的發展亦有很大貢獻;著名的香港猶太人有創辦半島酒店的嘉道理家族、沙宣、庇理羅士等等。

聖瑪加利大堂

猶太墳場裡的黑貓

印度教
從東蓮覺苑往下走,經過養和醫院可來到香港唯一一間印度廟。可惜印度廟因為疫情關係而停止開放,而且廟宇採用北印度比較平實的風格建造,所以便無緣在香港看到東南亞常見的,色彩斑斕滿佈塑像的南印度廟宇。在印度廟旁是印度教墳場和帕西墳場;有趣的是,根據宗教習俗,印度教主張火葬並將骨灰撒於河上,祆教更注重天葬,所以理論上兩種宗教的信徒都不會安葬於墳場。難道是因為他們入鄉隨俗,相信人要“入土為安”?

印度廟和旁邊的養和醫院

香港墳場、回教
在開埠初期,跑馬地還是一處未經發展的山谷,瘴氣嚴重,所以墳場大都坐落於此;直至建造了馬場,跑馬地才慢慢多了人煙。從印度廟沿著電車路往灣仔走,我們首先會經過香港墳場。香港墳場是香港最古老的墳場之一,安葬了何東、遮打、楊衢雲等名人烈士。除了名人外,香港墳場有不少墳墓都各有特色,亦有一些墓碑下有一整隊將士或海員合葬於此。在香港墳場旁邊,還有天主教和回教墳場。天主教墳場裡好些墳墓都有天使雕像裝飾,而回教墳場的墳墓則較為平實,有的還會將墓碑對準麥加方向。在這些宗教墳場的入口都有警句提醒;天主教墳場的大門有著名的“今夕吾軀歸故土,他朝君體也相同”對聯,在回教墳場的入口則有告示,鼓勵人們多遊墳,思考死亡和人生的意義。

何東夫婦的墳墓,設計比想象中平實

楊衢雲的墳墓,當年並無刻字,以免被當局追究

天主教墳場的大門

錫克教
從回教墳場沿著皇后大道東走上一段路,可來到香港唯一一間錫克教廟。錫克教徒的特徵,是包著頭巾,蓄著大鬍子,腰部別著匕首。當初他們因為勇猛善戰而被殖民政府請來充當警察,慢慢便建立了香港人對於印度人的印象-- 大頭綠衣、阿差、阿星(錫克教的男人大都姓 Singh,獅子之意)……錫克教徒的領袖名叫大師 Guru,而最後一任大師就是他們傳世的經典;所以錫克教徒敬拜的方法,就是在大堂(竭師所)內聽信眾讀經。除了讀經,理論上錫克廟內還會二十四小時提供飲食,名叫 Langar,不過現在卻因為疫情而停止了。

錫克教廟

道教、本地信仰
沿著皇后大道東進入堅尼地道,我們可來到灣仔北帝廟。北帝源自於北極星和玄武信仰,又叫真武大帝,是道教的主要神明之一。北帝廟歷史悠久,不但是灣仔的主要傳統宗教建築,裡面還有一尊明朝鑄成的銅像。從北帝廟經石水渠街下山,經過藍屋,可回到皇后大道東,並走到洪聖古廟。洪聖古廟本來是海邊一塊岩石,上面供奉洪聖爺,保佑船民出海平安;不過隨著灣仔發展和填海,洪聖古廟不但經過擴建,而且也退到灣仔頗為內陸的地方。在洪聖古廟二樓有師傅駐場看相,不過我一看價目表,每次收費竟要一千五百大洋,比看專科醫生還貴!

北帝廟

洪聖古廟還保留著當初的岩石

專科樂秋鳴

基督教、摩門教
從洪聖古廟往北走,還可經過有著西式設計的循道衛理大樓和摩門教堂,不過此時夜已深,我便沒有進內深究。數著數著,只是短短一天的路程(如果不停留更只需一小時),我已經探訪了高達十多種宗教的建築,這體驗相信在世界各大城市都是少有,亦側面描寫了香港在全盛時期是如此百花齊放,是名副其實的國際都會。不知這遠東之花,還能盛放多久?

(香港遊記之六)

【朗遊世界】日本自駕遊

四月在東京看過櫻花,想不到七月又來到日本。不過這次是和家人來自駕遊。 自從幾年前賣了車,父親對自駕遊期待已久。這次也是父母在疫情後第一次出遊,所以旅行的重點,是在最短的時間內去到最多地方,讓父親能一嘗車癮。 結果我們在九天內去了六個城市,從大阪一路駛回東京。雖然行色匆匆,但當中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