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0月14日 星期四

【朗遊世界印度篇 14】阿旃陀石窟


從孟買乘六個小時火車到奧蘭卡巴,就是為了今天再搭三個小時車去看阿旃陀石窟。

雨季安居
傳統上,佛教的僧侶每逢印度的雨季來臨時,都會找一個地方安頓下來,稱作雨季安居。在二千年前有一群僧人來到阿旃陀,在一個馬蹄形的河谷上建造洞穴作安居之用。漸漸地洞穴越建越多,裡面更增添了不少壁畫和雕塑,便成了今天的阿旃陀石窟。

早期壁畫
阿旃陀石窟現在是世界文化遺產,保存了最早期的佛教壁畫,也影響了之後的佛教和印度藝術。可惜的是為了保護壁畫,洞穴裡燈光微弱,當局更在大老遠便安裝了圍欄,所以根本看不清楚壁畫的真面目,反而是旁邊的雕刻更為迷人。


 
純人工雕琢的阿旃陀石窟

旁邊有當地人在搭營煮茶,十分梳乎

山道崎嶇,行動不便者也可聘用橋夫

 
洞窟裡的壁畫和佛像。可能因為是安居修行的關係,佛像通常呈傳法坐相

石窟內最有名的菩薩壁畫

體態優美的蛇王雕刻

一些比較後期的大殿由柱廊支撐,滿有希臘風格,顯示印度與希臘文化交流的歷史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人文社群的建立:讀 Greg Epstein《Good without God》

最近在讀哈佛大學人文牧者(Humanist Chaplain)Greg Epstein 所寫的《Good without God》。這本書探討在沒有宗教信仰的情況下,人們如何尋找生命的意義,並建立屬於自己的社群。 自從領略人文主義,我發現我的閱讀興趣可以分為三個範疇: 人文經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