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從領略人文主義,我發現我的閱讀興趣可以分為三個範疇:
- 人文經典:如《孟子》、原始佛經、塔木德等,奠定人文思想基礎的作品。
- 人文傳記:例如一行禪師、George Orwell、《Tuesday with Morrie》等故事
- 人文主義介紹:如《Humanly Possible》(中譯《人文主義的追尋:人文主義七百年來的自由思考、探究和希望》),以及正在閱讀的《Good without God》。
書影,與作者 Greg Epstein
書中觀點
可能因為作者 Greg Epstein 是美國土生土長的猶太人,所以在書中他花了大量篇幅討論如何在離開基督教或猶太教後仍然保持道德。但這並非我最關注的觀點,因為華人社會宗教意識本來就比較淡泊。
吸引我的是第三部分:如何建造一個人文主義社群。
可能因為懷念以前的教會生活,或者以前的抗爭歲月,我總會希望建立/加入一個社群,彼此為了同一個目標而努力,互相支持。在那裡,我們可以圍坐一桌,談論生命的意義,探尋道德的實踐;在那裡,我們不必假裝堅強,可以坦露內心的脆弱與期待。
可惜自從大學畢業以後,這種社群的可能性便逐漸淡泊-- 一方面人們忙於工作,組織自己的家庭,一方面我也不停在轉換方向,沒有生活在一個穩定的社群裡,有時也會覺得頗為可惜。
如何建立人文主義社群?
在書中,作者並未提供一個明確的社群建構藍圖,但他提出了兩個關鍵要素:
要維繫一個社群,文化和傳統同樣不可或缺。即使沒有宗教,人文社群仍可以發展出屬於自己的聚會方式與儀式。我們仍然可以禁食、朝聖,或者慶祝春分和聖誕,這些活動都能強化社群的凝聚力。
實踐
讀完 《Good without God》,也讓我躍躍欲試,想建立一個人文社群。
在書中,作者並未提供一個明確的社群建構藍圖,但他提出了兩個關鍵要素:
- 明確的方向(Sense of Purpose):一個社群必須有清晰的目標,讓參與者感受到使命感,這是凝聚力的基礎。
- 情感的連結:在理智層面,大多數人都能認同人文主義的普世原則,例如理性、關懷和平等。然而,宗教之所以對許多人具有強大吸引力,不僅在於信仰的神祇,更在於團體中人與人之間的深厚關懷,宛如家庭般的溫暖。
要維繫一個社群,文化和傳統同樣不可或缺。即使沒有宗教,人文社群仍可以發展出屬於自己的聚會方式與儀式。我們仍然可以禁食、朝聖,或者慶祝春分和聖誕,這些活動都能強化社群的凝聚力。
儀式和傳統,對每一個信仰都是不可或缺
實踐
讀完 《Good without God》,也讓我躍躍欲試,想建立一個人文社群。
不過仍然有兩點要考慮。第一點是,公開宣揚人文主義會否太過 hard core?另一點是,自己年紀尚輕,經驗淺薄,我是否有足夠的能力來創立並領導一個尋找真理的社群?
或許改變不必驚天動地,可以從一場小小的聚會開始——幾個朋友,一杯茶,一本書,幾句真心的話。種子落地的瞬間。
在這無神的星空下,我願做一個點燈的人。不是為了燃亮整個世界,而是為了讓身邊的人,看見彼此的臉,看見人性的光輝。
或許改變不必驚天動地,可以從一場小小的聚會開始——幾個朋友,一杯茶,一本書,幾句真心的話。種子落地的瞬間。
在這無神的星空下,我願做一個點燈的人。不是為了燃亮整個世界,而是為了讓身邊的人,看見彼此的臉,看見人性的光輝。
有一天,當這些微光匯聚,或許我們會發現,那片星空並不冰冷。因為我們已在其中,照亮了彼此的臉龐。
(與AI 共作)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