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3月21日 星期五

人文社群的建立:讀 Greg Epstein《Good without God》

最近在讀哈佛大學人文牧者(Humanist Chaplain)Greg Epstein 所寫的《Good without God》。這本書探討在沒有宗教信仰的情況下,人們如何尋找生命的意義,並建立屬於自己的社群。

自從領略人文主義,我發現我的閱讀興趣可以分為三個範疇:
  1. 人文經典:如《孟子》、原始佛經、塔木德等,奠定人文思想基礎的作品。
  2. 人文傳記:例如一行禪師、George Orwell、《Tuesday with Morrie》等故事
  3. 人文主義介紹:如《Humanly Possible》(中譯《人文主義的追尋:人文主義七百年來的自由思考、探究和希望》),以及正在閱讀的《Good without God》。
《Good without God》屬於第三類,它不僅探討我們為何要行善(be good),如何在沒有宗教的情況下行善(how to be good without God),也將社群視為人文主義的核心。

書影,與作者 Greg Epstein

書中觀點

可能因為作者 Greg Epstein 是美國土生土長的猶太人,所以在書中他花了大量篇幅討論如何在離開基督教或猶太教後仍然保持道德。但這並非我最關注的觀點,因為華人社會宗教意識本來就比較淡泊。

吸引我的是第三部分:如何建造一個人文主義社群。

可能因為懷念以前的教會生活,或者以前的抗爭歲月,我總會希望建立/加入一個社群,彼此為了同一個目標而努力,互相支持。在那裡,我們可以圍坐一桌,談論生命的意義,探尋道德的實踐;在那裡,我們不必假裝堅強,可以坦露內心的脆弱與期待。

可惜自從大學畢業以後,這種社群的可能性便逐漸淡泊-- 一方面人們忙於工作,組織自己的家庭,一方面我也不停在轉換方向,沒有生活在一個穩定的社群裡,有時也會覺得頗為可惜。

如何建立人文主義社群?

在書中,作者並未提供一個明確的社群建構藍圖,但他提出了兩個關鍵要素:
  1. 明確的方向(Sense of Purpose):一個社群必須有清晰的目標,讓參與者感受到使命感,這是凝聚力的基礎。
  2. 情感的連結:在理智層面,大多數人都能認同人文主義的普世原則,例如理性、關懷和平等。然而,宗教之所以對許多人具有強大吸引力,不僅在於信仰的神祇,更在於團體中人與人之間的深厚關懷,宛如家庭般的溫暖。
Epstein 建議人文主義者不要將精力過多地放在與人辯論神的存在或道德的抽象問題,而是應該聚焦於實際行動。唯有透過真切的傾聽和關懷,人們才能真正感受到,即使沒有宗教信仰,人性中的光輝依然可以閃耀。

要維繫一個社群,文化和傳統同樣不可或缺。即使沒有宗教,人文社群仍可以發展出屬於自己的聚會方式與儀式。我們仍然可以禁食、朝聖,或者慶祝春分和聖誕,這些活動都能強化社群的凝聚力。

儀式和傳統,對每一個信仰都是不可或缺

實踐

讀完 《Good without God》,也讓我躍躍欲試,想建立一個人文社群。

不過仍然有兩點要考慮。第一點是,公開宣揚人文主義會否太過 hard core?另一點是,自己年紀尚輕,經驗淺薄,我是否有足夠的能力來創立並領導一個尋找真理的社群?

或許改變不必驚天動地,可以從一場小小的聚會開始——幾個朋友,一杯茶,一本書,幾句真心的話。種子落地的瞬間。

在這無神的星空下,我願做一個點燈的人。不是為了燃亮整個世界,而是為了讓身邊的人,看見彼此的臉,看見人性的光輝。

有一天,當這些微光匯聚,或許我們會發現,那片星空並不冰冷。因為我們已在其中,照亮了彼此的臉龐。


(與AI 共作)

2025年3月19日 星期三

塔木德的秘密:猶太人的精神支柱與成功之道

坊間流傳著許多關於塔木德的傳說。書名響亮的暢銷書總愛告訴你,塔木德是猶太人致富的秘密鑰匙,甚至被奉為「致富聖經」。

然而當我們翻開這些暢銷書,會發現它們多數時候只是在羅列成功案例,講述塔木德如何讓猶太人變得富有,卻沒有觸及核心問題-- 塔木德究竟是什麼?它從何而來,又如何成為猶太人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我曾經也對這些浮誇的標題感到好奇,但始終找不到答案,直到最近在圖書館裡偶然借到一本由著名拉比 Adin Steinsaltz 撰寫的《塔木德精要》。這本書像一扇窗,讓我得以窺見塔木德的背景,以及猶太人漫長而曲折的故事。



斷層印象與猶太人的獨特性

作為一個曾經上教會的人,我對猶太人的認識像一幅拼圖,缺了大片中間的部分。我熟悉舊約聖經裡的亞伯拉罕、摩西,還有那些在曠野中流浪的以色列子民。

但新舊約之間,以及新約之後的猶太歷史,對我來說幾乎是一片空白。我對猶太人的下一個印象,已經是他們流散各地,屢次遭受迫害,尤其是二戰時德國納粹的屠殺。

然而,猶太人並非只是苦難的註腳。他們在兩千年的流亡中保持了獨特身份,未被同化,甚至最終實現了復國的夢想。

更令人驚訝的是,猶太人常以世俗成就聞名,有不少富豪和知識份子都是出自猶太裔,甚至這個僅佔世界人口0.2%的民族,卻孕育了20%的諾貝爾獎得主。

為何猶太人會有如此驚人的成就?這些成就和塔木德又有何關連?


影響美國歷史的猶太人

從摩西五經到塔木德:一部活的傳統

猶太人的聖書是摩西五經(Torah)。翻開舊約,我們會發現摩西五經包羅萬象,從創世到律法,無所不談。但摩西五經畢竟是成文法,寫在幾千年前的羊皮卷上;隨著時代變遷,許多條文變得難以直接應用。

比如在摩西五經中,猶太人被規定不能在安息日工作。但什麼才算是「工作」?是點火煮飯,拿筆寫字,還是在廁所用廁紙?這些模糊的地方讓人困惑。(答案:點火和寫字都算工作,廁所能否用廁紙則有爭議)

於是,猶太人發展出一套口述法律傳統,稱為米示拿(Mishna),用來補充摩西五經的不足。這套傳統最初靠口耳相傳,經過一千年的演變,才被記錄下來,供後世學者研究、註釋和辯論。這些學者的研究和辯論結集,就是塔木德(Talmud)。

塔木德就像猶太人版本的四庫全書。它全書共20卷,希伯來文版本厚達五千多頁,裡面充滿法律條文、生活規例、學者註釋、民間傳說和哲人諺語,浩如煙海。據我所知,至今仍沒有完整的中文譯本(不過網上可以找到英文全集,搜尋「talmud pdf」就能一窺其壯觀)。

正因如此,坊間那些與塔木德沾邊的書,多半只能摘錄幾個故事或智慧箴言,再配上猶太富豪的成功傳奇,卻很少觸及塔木德的真正內涵。


塔木德第一卷


塔木德內文;中間是米示拿,外面則是評註

塔木德的誕生

至於米示拿和塔木德為何在流傳千年後才結集成書?這要從它的歷史背景說起。

話說米示拿大約在公元200年編成,與新約聖經的誕生時間相近。那是一個動盪的年代,羅馬人的統治和壓迫讓猶太人喘不過氣。

如果把基督教看作猶太教的一個分支,那麼新約聖經和塔木德其實都是猶太人對這場危機的回應。耶穌的門徒相信他是彌賽亞,能將猶太人從苦難中救贖;而塔木德的編纂者則選擇將口述律法化為文字,提醒族人堅守傳統,抵禦外邦文化的侵蝕。

兩條路最終都結出果實。公元70年,聖殿被毀,猶太人流散各地;基督教傳播到外邦,甚至影響了羅馬,成為其國教;而塔木德則成為猶太人最重要的典籍,像一根無形的線,串起一代又一代猶太人的身份與價值。

猶太學者

塔木德的作者

至於塔木德的作者是誰?答案正是新約聖經中最熱衷討論律法的文士和法利賽人。

法利賽人在聖經中是反派人物,常用律法問題刁難耶穌。閱讀塔木德的源流就像閱讀故事的另一面,讓我們了解他們為何對律法如此關注。

不但如此,耶穌對律法的理解,大概也受到猶太傳統的啟發。例如文士中比耶穌早出生數十年的智者希列(Hillel),曾有人挑戰他用一句話總結摩西律法,他說:「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此乃律法之精髓,其餘皆註解。」東西智者都不約而同想到這黃金律,實在令人驚嘆。


智者希列

塔木德與猶太人的成功

有人說,猶太人能在兩千年流亡中保持團結,不被同化,塔木德功不可沒。凡是放棄研究塔木德的族群,都已在歷史中煙消雲散。那麼,塔木德是否也解釋了猶太人為何如此成功?我想答案是一半一半。

一方面,猶太人的成功與他們的經歷有關。自中世紀以來,他們不被允許擁有土地,屢遭排擠,只能轉而從商。流散與迫害的經歷鍛造了他們的韌性,也讓他們更懂得團結與互助。猶太人還是捐獻最慷慨的族群之一,這種有形與無形的資產,成為他們商業成功的基石。

另一方面,塔木德作為千年智慧的彙編,成為猶太人的生活指南。猶太人重視研讀塔木德,從中汲取智慧,應用於待人接物。

猶太人的智性傳統

更重要的是,塔木德蘊含著的智性傳統。猶太人以學者(拉比)作為社群領袖,甚至有著老師比父親更重要的說法。學者對學問的執著,對細節的追根究底,以及對討論過程的重視,都塑造了猶太人的思維方式。

塔木德中常保留學者討論的正反論證,而且強調知識本身就是研究的最大收穫。這種純粹的求知精神,或許正是猶太人誕生眾多科學家與思想家的原因。

猶太拉比

結語:求知之樂

雖然此生應該沒有機會讀完塔木德,但猶太人對於學問的追求,對我來說也很有共鳴。

我喜歡發問,喜歡在浩瀚的知識海洋中找尋線索。研究塔木德的源流或許不會讓我變得富有,但當我翻開書頁,找到新知,發現“原來如此”的那一刻,那種滿足感已勝過很多很多。

不知道呢,也許我前世也是一個猶太人?

(與AI 共作)

2025年3月12日 星期三

讀真空法師《真愛的功課》

最近在閱讀真空法師的自傳《真愛的功課》。真空法師是一行禪師的弟子,一行禪師曾寫下《初戀三摩地》,而真空法師則著有《真愛的功課》。

乍聽書名,或許會以為他們都在訴說浪漫的愛情故事,但事實並非如此。真空法師所說的「真愛」,不是一己之愛情,而是對世人無私的大愛。她用自己的一生,見證了對越南人民、修行同伴,甚至全人類的深切關懷。



從高玉鳳到真空法師

真空法師原名高玉鳳,出生於越南南部的一個知識分子家庭。她自幼聰慧,學業成績優異,甚至獲得獎學金赴法國留學。然而,學術成就並未成為她生命的全部。二戰後,越南被一分為二:北越有蘇聯撐腰,南越則受美國扶持,戰亂與分裂讓人民陷入無盡苦難。高玉鳳無法對此視而不見;這份對同胞苦況的關注,成為她人生道路的轉捩點。

投身社會關懷:不惜犧牲的行動者

起初,高玉鳳將精力投入扶貧與教育工作,試圖改善越南人民的生活。但隨著戰事加劇,她目睹南越政府對佛教徒的迫害,以及南北同胞間的自相殘殺,心中的不安愈發強烈。於是,她追隨一行禪師提倡和平,呼籲雙方停戰。他們採取中立的立場,只希望以慈悲化解仇恨。然而,這份努力卻讓他們陷入困境:南北越雙方都覺得他們是對方的間諜,在兩邊都不被信任。

高玉鳳對社會的熱忱,讓她放棄了高薪厚職,甚至推卻婚約。她曾考慮出家,但卻被勸説暫時不要這樣做,擔心她對世俗的關懷過於強烈。不論如何,她都未曾停下腳步,與一行禪師四處奔走遊說,試圖促成和平。但最終,一行禪師被迫流亡外國,高玉鳳則選擇陪伴他,在海外繼續推動和平運動,並支援國內的扶貧與教育工作,寄送藥物與糧食等物資。


兩人在法國

挫折與轉化:從憤怒到平靜

1975年,美國撤出越南,北越贏得最終勝利。然而,統一後的共產黨政府取締了佛教徒的一切工作,高玉鳳多年努力化為泡影。面對這樣的打擊,她內心充滿憤怒與無奈。在這最艱難的時刻,她透過佛法與正念,找回內心的平靜。她協助一行禪師在海外建立梅村等修行場所,並最終決定出家,以「真空法師」的身份繼續她的使命,用行動感動更多人。


梅村裏的兩位法師

《真愛的功課》:戰火中的菩薩心腸

閱讀《真愛的功課》,彷彿將我帶回戰火連天的越南,體會衆生的苦難。書中最打動我的,是真空法師那菩薩般的心腸。她無需佛法的長期薰陶,便已對世人的苦痛極為敏感,且行動力驚人,無論是興建學校,還是安排小型貸款,她總能找到方法幫助有需要的人。一行禪師甚至稱她為「活菩薩」。她的故事不僅是個人的奮鬥史,更是一場關於愛與慈悲的深刻實踐。

慈悲喜捨:四無量心的典範

真空法師的生平,讓我對佛教的「慈悲喜捨」有了更深的反思。這四無量心是佛教的核心教義:

慈:無條件的愛,願一切眾生獲得幸福;
悲:對他人痛苦的同情,願眾生脫離苦難;
喜:為他人的幸福感到喜悅;
捨:保持平靜、無執著的心態,視眾生平等。

我曾疑惑,如果佛陀教導不執著,那麼追求眾生幸福、堅持行善,是否也是一種執著,甚至帶來更多痛苦?但慢慢我卻明白,佛陀的終極目標是消除痛苦,而行善與施與正是實現這一目標的途徑之一,也與八正道中的「正業」與「正命」相符。

關鍵在於,我們不執著於行善的結果,或從中追求個人得益;同時,真正的痛苦消除,來自對世界的正確認知,而非單純的物質滿足。

「真空」的智慧:萬物相依的慈悲

真空法師的名字「真空」,並非科學上的空無一物,而是佛教中的「空」——萬物互相依存,無一物能獨立存在。正是這份覺察,讓她視眾生為一體,從而生起慈悲喜捨之心。她的一生,正是這份慈悲的典範。無論環境多麼艱難,她總以無執著的心去行善,為自己與他人帶來平靜與幸福。

真愛的啟示

真空法師的故事告訴我們,愛與慈悲並非遙不可及的理想,而是可以透過實際行動來實踐的品質。她的《真愛的功課》不僅是一本書,更是一面鏡子,讓我們反思如何在紛亂的世界中,以正念與智慧,成為彼此的依靠。或許,這正是她留給我們最珍貴的功課。


(與AI共作)

附錄:梅村十四項正念修習

十四項正念修習是相即共修團修習的核心,是照亮我們修行之道的火炬,是乘載我們的船,是指引我們的老師。

通過這些修習,我們接觸到萬物相即的本性,理解到我們的幸福與他人的幸福互相關連。相即並非是一種理論,而是我們在日常生活中的每一刻感受得到的實相。

十四項正念修習幫助我們培養念、定、慧,讓我們從恐懼和以為自己有一個獨立自我的錯誤知見中解脫。

第一項正念修習:開放的態度

覺知到盲信和缺乏包容所造成的痛苦,我們決意不盲目崇拜或受限於任何觀念、理論和學說,即使是佛教義理。

我們視佛陀的教導為幫助我們培養智慧和慈悲的修習指引,而不是以爭鬥、殺戮或犧牲自己來捍衛的教義。我們明白,種種盲目的信念源於二元思想及分別心。

我們將學習以開放的態度和相即的智慧觀看萬物,藉以轉化內心和世界上的暴力、獨斷和教條主義。

第二項正念修習:放下執著

覺知到執著己見和錯誤認知所造成的痛苦,我們決意放下固執和狹隘的想法。

我們承諾學習和修習不執著於自己的見解,並以開放的態度接受他人的意見和經驗,從集體智慧中受益。我們知道自己現有的知識並非不變的絕對真理。

智慧並不來自知識的積累,而是通過修習觀照和慈悲聆聽、捨離對觀點與概念的執著而獲得。真理就在生活中,我們願一生修習,時刻觀照自己和周圍的生命。

第三項正念修習 :思想自由

覺知到將自己的想法強加於人所造成的痛苦,我們承諾不以任何方式,不論權力、金錢、威脅、宣傳或灌輸教化,強迫他人包括自己的子女跟隨我們的觀點。

我們願尊重他人的不同之處及其選擇,尊重思想自由,但會學習以愛語和慈悲對話幫助他人放下和轉化盲信和狹隘的思想。

第四項正念修習:覺察痛苦

覺知到觀照痛苦的本質能夠幫助我們生起理解與慈悲,我們決意回到自己,以正念覺察、接受、擁抱和傾聽痛苦。

我們將盡心修習,不逃避,也不以消費掩蓋痛苦。我們會修習覺知呼吸和正念步行,以深觀痛苦的根源。

我們知道,必須透徹理解痛苦的根源,才能實現離苦之道;理解自己的痛苦,才能理解他人的痛苦。我們決意通過電話、網路通訊、影音及其他聯繫方法接觸正在受苦的人,幫助他們轉化痛苦為慈悲與安樂。

第五項正念修習 :慈悲健康生活


覺知到真正的幸福來自平靜、安穩、自在和慈悲,我們決意不積累金錢和財富,而讓千百萬計的人活在饑餓與貧困之中。我們不會視名望、權勢、財富和感官欲樂為人生目標,因為這些都可能帶來痛苦與絕望。

我們將深觀如何以飲食、感官、意志和心識這四種食糧滋養身心。我們決不投機或賭博,也不飲酒或使用麻醉品及其他含有毒素的產品,例如某些網站、電子遊戲、音樂、電視節目、電影、書刊和談話。

我們將修習正念攝取,以保持自己、家庭、社會和地球眾生的身心安詳、慈悲和喜悅。


第六項正念修習 :照顧憤怒

覺知到憤怒妨礙溝通,造成痛苦,我們決意照顧憤怒的能量,覺察和轉化心識深處的憤怒種子。

當憤怒生起時,我們不說話或做任何事,只是修習正念呼吸或正念步行,以覺察、擁抱和深觀心中的憤怒。我們知道,憤怒的根源並不在我們之外,而是源於我們錯誤的看法、對自己和眾生的苦痛缺乏理解。

藉由觀照無常,就能以慈悲之眼看自己和我們以為是引起憤怒的人,認識彼此關係的珍貴。我們願修習正精進,培養慈愛、理解、喜悅和包容,逐漸轉化我們的憤怒、暴力和恐懼,並幫助他人修習和轉化。

第七項正念修習 :現法樂住

覺知到生命只在當下,我們承諾修習深刻活在生命的每一刻,不迷失在散亂的思緒中,也不被愧疚過去、擔憂未來或受貪欲、憤怒、妒忌牽引。我們願修習正念呼吸,覺知當下發生的事情。

我們將學習正念生活的藝術,接觸周圍清新、療癒和滋養的元素,灌溉內在喜悅、安詳、理解和慈愛的種子,轉化與療癒我們的心識。

我們知道,真正的幸福取決於我們的心態和對事物的看法,而不是外在條件。能夠回到當下此刻,就會覺察到幸福快樂的條件已然具足。懂得知足,就能幸福地生活在當下。

第八項正念修習:建立真正的共修團體與溝通

覺知到缺乏溝通導致疏離和痛苦,我們願修習慈悲聆聽,使用愛的語言。了解到真正的共修團體植根於彼此的包容,意和同悅、見和同解的具體修習,我們願修習與團體其他成員分享經驗與見解,以達致集體共識。

我們承諾修習深度聆聽,不評判,不指責,不說造成團體不和或分化團體的話。遇到困難時,我們堅持留在僧團,修習深觀自己和他人,藉以覺察導致困境的因緣條件,包括自己的習性。

我們願為自己引起的衝突負責,以開放的態度保持溝通。我們不會視自己為受害者,積極尋找方法和解,解決所有紛爭,無論這些紛爭多麼微小。

第九項正念修習: 真誠愛語

覺知到語言能帶來幸福,也能帶來痛苦,我們承諾學習真誠、慈愛、有建設性地講話,只說能夠滋養喜悅、信心、希望、讓彼此和解的話語。我們願使用愛語和聆聽,幫助自己和他人轉化痛苦,找到走出困境的路。

我們決意不說不真確的話以謀取個人利益或他人好感,也不說造成分化與敵意的話。我們決意保護僧團的幸福和諧,不在別人不在場時談論他們的過失,亦時常檢視自己對事物的見解和觀點。

說話的唯一目的是為了促進理解和帶來轉化。我們不散播謠言,不批評或譴責不確定的事,但會盡己所能說出不公義的情況,即使這樣做可能令我們的安全受到威脅。

第十項正念修習 :保護及滋養僧團

覺知到共修的本質和目的是實踐理解和慈悲,我們承諾不利用佛教團體獲取個人利益和權力,亦不把團體變成政治工具。

作為修行團體成員,對壓迫和社會不公,應有清晰的覺察和立場,並盡力改變情況,不偏不倚。了解到自己和他人同是僧團的一部分,我們承諾學習以相即的智慧觀看事物。

作為僧團的一員,我們以念、定、慧滋養自己及團體,建立手足情誼,如河水流淌。我們修習三德——斷德(斷除煩惱)、恩德(慈愛)、智德(理解),實現集體覺醒。

第十一項正念修習: 正確生活態度

覺知到環境和社會已受到暴力和不公義的嚴重破壞,我們承諾修習正命,決不從事對人或自然造成傷害的職業。我們願選擇為眾生帶來幸福安寧的職業,以實踐慈悲與智慧的理想。

覺察到人與生態系統的相互關係、世界經濟、政治和社會的現象,我們決心承擔消費者和公民責任,不投資消耗天然資源、損害地球和剝削他人的企業,也不購買他們的產品。

第十二項正念修習 :尊重生命

覺知到戰爭和衝突造成的痛苦,我們承諾在日常生活中培養非暴力、慈悲和相即的智慧。我們願參與和平教育工作和正念調解,以促進家庭、社會、種族、宗教和世界各國的和解。

我們決不殺生,不讓他人殺生,也不在思想或生活方式上支持任何殺生的行為。我們將與僧團一起修習觀照,以尋找有效的方法保護生命,防止戰爭,建立和平。

第十三項正念修習 :慷慨分享

覺知到剝削、盜竊、社會不公義和壓迫造成的痛苦,我們承諾培養慈悲心,在思想、語言和行動上修習慷慨分享,將喜悅和安樂帶給他人、動物、植物和礦物。

我們願與有需要的人分享時間、能力和財物。我們承諾不偷竊,不拿取不屬於自己的物品。我們尊重他人的財產,但會嘗試阻止他人為謀取自身利益而導致人或其他眾生受苦。

第十四項正念修習:正確行為

(在家眾)

覺知到性欲不等於真愛,基於貪欲的性關係不能消除孤單,反而造成更多痛苦、沮喪和疏離,我們承諾,如果沒有真愛,沒有長久和公開的承諾,我們不會與任何人發生性行為。

我們願從支持和信任我們的家庭成員、朋友和共修團體,尋求對這真摯關係的心靈支持。我們知道,要保護自己和他人的幸福,必須尊重彼此的承諾。覺知到人類經驗的多元性,我們承諾對任何性別認同或性取向不存分別心。

認識到身心一體,我們願學習用適當方法照顧性能量,培養慈、悲、喜、捨這四個真愛的基本元素,令自己和他人幸福快樂。

我們知道,性行為可能導致將來的痛苦。我們願以尊重和慈悲對待自己的身體。我們承諾深觀生活中攝取的四種食糧,學習方法保存能量,包括精、氣、神,以有充足的精神和力量服務眾生,實踐菩薩行。

我們決心盡己所能保護兒童免受性侵犯,亦會保護家庭避免因不正當性行為而遭到破壞。我們全然了解孕育新生命所需承擔的責任,並時常靜思下一代的未來的環境。

(出家眾)

覺知到僧尼出家的理想只能在完全捨離愛欲時才能實現,我們承諾保持貞潔,並幫助別人保護節行。

我們知道,情欲不能消除孤單和痛苦;孤單和痛苦只能通過修習慈、悲、喜、捨來轉化。覺知到性行為將完全破壞我們的出家生活,傷害他人,阻礙我們實現服務眾生的理想,我們承諾學習適當的方法照顧性能量,不壓抑或虐待自己的身體,也不把身體視為工具。

我們願以尊重和慈悲對待自己的身體,承諾深觀生活中攝取的四種食糧,學習引導我們的能量,包括精、氣、神,以有充足的精神和力量實踐菩薩行。

2025年3月7日 星期五

佛陀的智慧:從無常到解脫

在這個瞬息萬變的世界,我們常常被生活中的起伏困擾,心中充滿疑惑和不安。為什麼快樂總是短暫,痛苦卻如影隨形?

最近到訪過佛國斯里蘭卡,對佛陀的教導有了更深入的理解。佛陀的教導就像一盞明燈,指引我們看清人生的真相,並找到通往平靜與自由的道路。

佛陀的智慧始於一個簡單卻深刻的觀察——無常,並通過實用的方法幫助我們從痛苦中解脫。

無常:一切皆變的真相

佛陀首先告訴我們,世上沒有永恆不變的事物。無論是我們的感覺、心思意念、人生的順逆、周遭的環境,還是整個世界,一切都在不斷變化。就像春花會凋謝,秋葉會飄落,沒有一樣東西能永遠保持不變。這種無常是大自然的法則,也是生命的本質。

然而,我們卻常常忽略這個真相。我們習慣認為某些東西會長久存在,比如健康、財富、愛情,甚至是自己的生命。當這些東西變化或消失時,我們感到失落、痛苦,甚至抗拒。這正是佛陀觀察到的:無常是事實,但我們的執著卻讓我們無法接受。



執著:痛苦的根源

佛陀指出,痛苦之所以產生,是因為我們對無常的事物有所執著和留戀。我們試圖抓住那些註定會逝去的東西,結果卻自尋煩惱。這種痛苦無處不在:有生老病死的肉體之苦,也有求而不得的失落、與愛人分離的悲傷、與討厭之人相處的煩惱,甚至是內心深處的焦慮和不安。這些痛苦如同鎖鏈,將我們困在生活的苦海之中。

更深層次地,這種執著還讓我們世世代代在輪迴中流轉。佛陀認為,因為無明和貪欲,人們無法看清無常的本質,於是反覆經歷痛苦,得不到真正的解脫。這一切的根源,就在於我們對世界的錯誤認知和不願放手的態度。

四聖諦:診斷與治療的智慧

為了幫助我們擺脫痛苦,佛陀提出了如同醫生診病般的系統方法——四聖諦:

人生本苦(苦):承認痛苦是生活的常態,這是病徵。
執著是根源(集):指出痛苦來自對無常的執著,這是病因。
痛苦可消除(滅):告訴我們解脫是可能的,這是希望。
八正道是方法(道):提供具體的實踐途徑,這是治療方案。

佛陀並不只是感慨人生多苦,而是深入剖析痛苦的原因,並給出實際的解決之道。他的目標是讓我們認清無常的事實,從根本上斷絕痛苦的根源,走向自由與平靜。

八正道:通往解脫的實踐

那麼,如何才能消除痛苦,進入涅槃呢?佛陀將方法歸納為八正道,這是一套涵蓋認知、態度與行為的生活指南:

1. 正見與正思:從認知開始

正見:對世界有正確的認知,明白「諸行無常」(一切都在變)、「諸法皆苦」(執著帶來痛苦),以及唯有通過佛法才能解脫的真理。

正思:有了正確的認知,人自然減少對世間的貪欲和嗔恨,生起善良與平和的心態。

這兩者是智慧的基礎,讓我們從思想上放下執著。

2. 正語、正業、正命:行為的規範

有了正確的認知和態度,行為自然隨之改變:

正語:用真誠、友善的語言,避免謊言和傷人之語。

正業:行為正直,不傷害他人,遵守道德。

正命:選擇不損害他人或社會的職業與生活方式。

這三者是道德的實踐,幫助我們與世界和諧相處。

3. 正勤、正念、正定:修行的精進

佛陀明白,人容易回到舊有的習性,因此強調持續的努力:

正勤:不斷精進,防止惡念生起,培養善念。

正念:時刻覺察自己的身心狀態,明白無常的本質,不被雜念牽引。

正定:通過冥想與專注,讓心靈平靜,深入洞察真相。

這三者是修行的核心,讓我們穩定心靈,逐步走向解脫。

戒、定、慧:八正道的精髓

八正道也可以用戒、定、慧三個字概括:

戒(正語、正業、正命):規範言行,建立道德基礎。

定(正勤、正念、正定):專注修行,淨化內心。

慧(正見、正思):洞察真相,超越執著。

這三者相輔相成,從認知到行為,再到心靈的提升,形成一條完整的解脫之路。




現代啟示:與認知行為療法的共鳴

有趣的是,佛陀的教導與現代心理學中的認知行為療法(CBT)有著驚人相似之處。CBT認為,人的情緒和行為由認知驅動,通過改變不合理的想法和行為實踐,可以改善生活品質。

同樣,八正道從正見和正思開始,調整我們對世界的看法,進而影響言語、行為和生活方式,並強調不斷的練習與覺察。

在當今社會,面對壓力與焦慮時,佛陀的智慧依然適用。無論是通過正念冥想來平靜心靈,還是通過正見放下執著,這些方法都能幫助我們找到內心的安寧。

結語:平實而深刻的指引

佛陀的教導告訴我們,無常是生命的真相,執著是痛苦的根源,而解脫之道就在於改變我們的認知與行為。

當然,理解無常並不意味著消極或放棄。相反,當我們接受變化是生命的本質,我們反而能更加珍惜當下,更加自由地生活。

我們不再執著於過去的榮耀或失敗,不再過度擔憂未來的得失,而是專注於現在,用智慧和慈悲引導我們的言行。

這就是佛陀對美好人生的答案:不是追求永恆不變的快樂,而是在變化中保持平靜;不是執著於外在的擁有,而是培養內在的智慧和慈悲;不是逃避生命的現實,而是勇敢地面對並超越。

在這個快速變化的世界,佛陀二千五百年前的智慧或許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加重要。通過理解無常,放下執著,實踐八正道,我們每個人都能在生活波濤中找到內心的平靜,活出美好人生。



(與AI共作)

2025年2月23日 星期日

【環遊世界700天】第387天 最後一天

行程的最後一天,來到斯里蘭卡的首都科倫坡。不過神奇的是在這裡沒有遊覽太多,只是在主要的商業區走走,也沒有什麼特別發現。

行程的最後一個晚上,一起吃本地名店 Ministry of Crab,不過食物質素普通,而且大家不知是否都感覺累了,所以沒有太多互動,有點反高潮,曲終人散的感覺。

怎樣也好,十三天的斯里蘭卡旅行就此結束。回想起來,這次旅行好像沒有達到原本的目的-- 沒有找到靚茶葉,沒有到古都探訪最古老的菩提樹,也沒有看到藍鯨。雖然有遺憾,不過這次旅程卻認識到一班團友,體驗到悠閒的茶園生活,在古蹟和佛經中看到無常。得耶失耶?

 
 
斯里蘭卡岸邊浪濤洶湧,而且好像沒有什麼緩衝,所以當年南亞海嘯造成巨大傷亡,死亡率為眾多印度洋國家中最高


最後一次搭本地列車

 
來到科倫坡,剛好街上有車隊在慶祝板球隊贏波

街上的清真寺

時值星期日,街上有點冷清,有人索性在街上打板球

佛寺的莊嚴佛像,後面是蓮花塔,很有大陸特色

 
Ministry of Crab,曾經多年名列亞洲五十最佳餐廳,價錢可能比名氣還高,一隻蟹要上千元

最後和團友合照

回程

2025年2月22日 星期六

【環遊世界700天】第386天 古城 Galle

來到 Galle,今天行程豐富,首先嘗試斯里蘭卡煮食,然後參加了一個三小時的 free walking tour,再去按摩,最後和團友聊天到深夜。

參加 cooking class 是旅行團的安排,也是一個平時很少嘗試的經驗。能夠對這兩個禮拜所吃的斯里蘭卡菜增加認識,了解其中的材料和煮法,也是很有趣的事情。我一路將十幾種香料放進瓦煲,一路暗想,之前沒有參加過 cooking class,會否錯失了各地文化重要的一面?

說到錯失,之後參加的 free walking tour,更令我發現這次跟團旅行錯過了什麼。今天的導遊頗為健談,而且見聞廣博,便讓我對 Galle,甚至整個斯里蘭卡的故事了解更多。原來 Galle 在葡萄牙人來到之前已經是印度洋貿易航線的一部分,就好像坦桑尼亞的 Zanzibar 一樣,有不少阿拉伯人在這裡經商,主要溝通語言則是南印度通行的泰米爾語。

在葡萄牙人佔領 Galle 之後,他們主要的敵人是本地土著,所以他們的槍炮大都向著內陸;而當荷蘭人聯合土著趕跑葡萄牙人後,他們的敵人來自海上,所以槍炮便對著海洋。最後當英國人遷入,他們覺得 Galle 的岸邊太多礁石,不利船隻通行,所以便將商業和政治中心搬到科倫坡⋯⋯

世遺古城一般都面臨太過旅遊化的危機。不過今天問導遊,他卻反而頗為歡迎遊客來造訪 Galle,因為這為本地人帶來收入;而且本地人大多住在古城以外,所以物價上升對他們沒有太大的影響。對他來說,Galle 仍然保留了歷史和發展的平衡,尤其前幾年斯里蘭卡面臨經濟危機,旅客急跌,到現在仍然未完全回復。

參加過一次深度的 walking tour,也讓我反思這次旅程的經歷。無疑跟團的限制,就是比較被動,而且很容易被限制在某範圍,對地方的認知也會相對淺薄,容易墮入之前提過旅行的認知障,以為自己去過,但其實對當地一知半解。我也是第一次到了一個地方兩個星期,但在 walking tour 時仍然能夠獲得這麼多新知識,好像才剛剛抵達斯里蘭卡似的。

跟團就是跟團,本質上是一個團體活動,很多時間和注意力都會放在和團友的互動上。這本來不是一件壞事,尤其當和團友投契,便是認識朋友的一個機會。但如果希望對地方有更深入認識,那麼跟團的限制便會變得明顯,這也是要考慮的地方呢。

清早起來,酒店盛開的蛋白花

古城廣場的大榕樹

 

 
參加煮食班,還找到個“小助手”

Galle 海岸,遠處可見燈塔和清真寺

城外的板球場

荷蘭人建造的教堂

古城內唯一的佛廟

2025年2月21日 星期五

【環遊世界700天】第385天 出海觀鯨

今天也是一大早起床看鯨魚。本來出海見朝陽,吹海風,感覺很暢快,但看見鯨魚被追趕的情境,心情又有些難受。

這天遇到的是長鬚鯨,是海洋中速度最快的鯨魚。想來牠已經儘量避開船隻,但還是難逃船家的利眼。每當鯨魚有半點影蹤,六七隻大船便會咆哮著引擎駛近,試圖捕捉牠游上水面呼吸的一刻。雖然看鯨魚是我來斯里蘭卡的主要目的,但來到後又覺得自己做了幫凶,騷擾別人生活。

好不容易離開長鬚鯨,不遠處又有一大群海豚在列隊游泳。見到海豚的感覺很不一樣,只見牠們一點也不怕人,在水中自在的跳躍翻滾,好像在向我們展示生命的喜悅。不過我再次雀躍起來的心情也沒有維持多久,因為船家突然宣布,今天海上沒有藍鯨,我們將提早返航。聽到這個消息,我的心頭又是一沉。整個早上的情緒就像海上的波浪一樣時起時伏,難以平靜。

回到岸上,有團友怒得在 google review 上大留評語,我卻只是覺得有些黯然,不但因為看不到藍鯨,也為了騷擾鯨魚的生活感到抱歉。但之後又會矛盾的搜尋,斯里蘭卡還有什麼更好的賞鯨地點⋯⋯

下午坐本地巴士來到古城 Galle。就像很多東南亞的港口一樣,Galle 首先由葡萄牙人興建,然後由荷蘭人加固,再由英國佔領。傍晚時分,在 Galle 海邊城牆走走,又是一天。

早上出海,剛好是日出時分

 
團友拍的長鬚鯨和海豚

回到漁港

搭本地巴士,車內放著強勁音樂,配搭迷幻燈光,別有一番滋味

在 Galle 遇上不少本地學生來旅行

Galle 碼頭,對面是葡萄牙人起初興建的營舍,現在變成當地小孩的戲水池


Galle 海邊

人文社群的建立:讀 Greg Epstein《Good without God》

最近在讀哈佛大學人文牧者(Humanist Chaplain)Greg Epstein 所寫的《Good without God》。這本書探討在沒有宗教信仰的情況下,人們如何尋找生命的意義,並建立屬於自己的社群。 自從領略人文主義,我發現我的閱讀興趣可以分為三個範疇: 人文經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