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6月1日 星期日

【朗遊世界日本篇 28】日本後記

這次日本遊記寫了二十多篇,前後用了兩個多月,是所花功夫最多的一次。做這麼多資料搜集,寫這麼多字,其實都是為了記錄一下我在日本曾有的感動。

這感動一開始源自來到現場,來到從小聽過的地方,欣賞日本保存千年的歷史和建築-- 東京鐵塔、京都嵐山、奈良法隆寺。它們都在訴説自己的故事,也在教我認識日本的風雅,如何欣賞枯山水、茶道、櫻花、紅葉……

但慢慢的,我的注意回到日常,開始欣賞日本人的生活細節-- 普通餐廳裏的精心佈置、在街邊美輪美奐的花圃、公路旁專為造口者而設的廁所、動物園裡有關獅子年老多病的告示。我會想象在日本生活,人們可能會活得更像一個人,被尊重,被體貼,過著有質感、有溫度的生活。

在一般敘事裡,日本在經濟泡沫爆破後進入失落的三十年,經濟低迷,產業衰退。但我也會想,與其說是失落,可否說日本人在經過紙醉金迷的生活後終於醒覺,不再盲目追求增長,反而懂得在生活中追尋小確幸,追求生活的質感?與其終日營營役役,不如多花時間好好生活。畢竟很多事情,不是單用經濟數字可以概括。

當然,自己只是遊客,並沒有見過日本人生活真實的一面-- 鄰居之間的閒言閒語、大城市的冷漠疏離、產業衰退的失落、還有無法回頭的少子化。近來在便利店、餐廳等也多見外國員工,但這些移民能否彌補缺失,到時對日本文化又會有什麼影響?

不過日本人一向擅於借鑒學習外來文化。從中國到西方文明,日本總能在吸納後蛻變躍升。不知以後日本會怎樣演變,又會有什麽突破和發現?拭目以待。


京都動物園裏,有關獅子的健康情況介紹

 
可能因為花道影響,日本城市周圍都有精美園圃。但也知道,要維繫如此花圃所費心機不少

 
途中經過的休息站,廁所竟然有彩繪玻璃窗,出乎意料

偶然在餐廳遇見精緻裝飾


在火車上閱讀的女子,很有書卷氣

 
某次自駕遊,途中經過公路上的休息站。休息站裡沒有遊客,是那次旅程中感到最地道的一刻

2025年5月31日 星期六

【朗遊世界日本篇 27】日本歷史回顧

遊記的最後,想用編年史的角度串連一下不同地方的故事,順道補充之後想去的地點。不過這篇有太多人名地名,不喜歡歷史的朋友跳過就好。

1. 繩文時代 (約公元前10000-公元前300年)

日本的歷史,從繩文時代開始。無論是從亞洲大陸北部經北海道、朝鮮半島,還是經南面海路進入這個海島,人們都過著採摘狩獵的生活,和大自然關係至為緊密。

現在想了解繩文文化,除了到博物館看以繩為紋的陶罐,大概是到日本任何一個神社-- 所謂八百萬眾神,其實就是大自然神聖的體現;用注連繩圍著的一山一樹,紀錄著繩文人對大自然的敬畏。

從 DNA 地圖可見,大部分日本人從朝鮮半島、中原、台灣或北海道進入日本

圍著注連繩的神木(網上圖片)

2. 彌生時代 (約公元前300-公元250年)

隨著稻米和金屬冶煉技術從中原進入九州,日本也進入以農業為主的彌生時代。農業帶來財富的積累,進而催生權力和文明。在日本傳說中,神武天皇正是從九州東部向東征討,建立大和王權。

在歷史考據中,漢光武帝曾經賜予奴國倭王金印;在三國志中,也記載有邪馬台女王的事跡。之前在九州見過從中土傳來的銅鏡和銅劍,之後有機會,也想到伊勢神宮和出雲大社,看看彌生時代的建築。

日本三神器,銅鏡和銅劍都代表著當時最高科技,勾玉則是朝鮮半島的王權象徵

伊勢神宮,每二十年就會搬遷一次,以保留建築技術

3. 古墳時代 (約公元250-592年)

由於欠缺文字記錄,人們一般不清楚隨後數百年發生過什麼事。不過從考古發現可知,日本各地流行興建巨大墳墓,而且以大阪奈良(近畿)附近的古墳工程最為浩大。

這段時間日本也多與朝鮮連絡,甚至曾嘗試聯合百濟攻打新羅。在九州國立博物館,可見到古墳的樣式,和陪葬的埴輪。不過埴輪相對工藝粗糙,與之前的銅鏡相比,可見技術衰退。

規模宏大的古墳

古墳時期埴輪

4. 飛鳥奈良時代 (公元592-794年)

東亞大陸重新統一,隋唐興起,日本也派出遣唐使,從中原引進體制和文化。在大化革新中,日本天皇引入唐朝的六部制度,再將日本分為六十六國,各派官員管治;佛教的傳入,也改變了日本人的信仰和精神面貌。

在奈良附近的法隆寺,仍然保留了飛鳥時代的五重塔,是世上流傳最古老的木造建築;而奈良則有東大寺、興福寺、正倉院等,紀錄奈良時期文化。


遣唐使船還原


法隆寺五重塔

5. 平安時期 (公元794-1185年)

桓武天皇遷都以長安為模範的平安京,開創平安時代。隨著唐朝衰落和崩潰,遣唐使中止,日本也開始發展自己的文化風俗。當時京都雖然災禍頻頻,但貴族政務輕省,便有餘力創作和歌、小說,日本文字也於此時誕生。

現在京都的位置雖然有所遷移,但仍然可以窺見平安京的規劃佈局。在宇治的平等院,更充分體現出平安時期公家文化的極致。日後有機會,也想到北部的敦賀、金澤和東北的平泉,聽聞保留了平安時期的最後痕跡。

平安時期代表人物紫式部


宇治平等院

6. 源平合戰 (公元1180-1185年)

平安時代晚期,政令廢弛,各地莊園需要武士保衛,京都以外的軍閥崛起。後來朝廷先後被平氏和源氏等武家(軍閥)控制,日本之後七百年進入武士時代。

平氏盛極一時,後來被源氏取代的過程稱為源平合戰,後來被廣受傳頌,其中著名的片段和人物,例如平清盛、源義經等,都成爲日本文化的人物典型。


壇之浦古戰場


歌舞伎劇目勸進帳情節,講述源義經的故事

7. 鐮倉時代 (公元1185-1333年)

源氏統領源賴朝推翻平氏,控制朝廷,封為征夷大將軍,開創日本第一個幕府時代。幕府的根據地在關東鐮倉,到現在仍然有鐮倉大佛、鶴岡八幡宮等遺跡,京都也有不少國寶佛像是鐮倉時期所造。

鐮倉時代另一大事是蒙古人兩度來襲,不過被風暴擊退。從此日本本土未再試過被攻擊,直至近代。

鐮倉大佛。我曾好奇,在缺乏焊接技術下,如此龐大的青銅佛像如何組裝?之後才知道原來是將青銅片如同入榫般扣連起來,然後在佛像內生火,透過熱脹冷縮的原理讓銅片緊緊拼合。一千年前已有此技術,令人驚歎。

蒙古人來襲圖

8. 室町時代 (公元1333-1467年)

鐮倉時代末期,天皇密謀重新奪權,大將足利尊氏乘勢而起,取代鐮倉幕府,將根據地搬到京都附近的室町,開創結合公家和武家的室町時代。

足利尊氏的子孫,足利義滿和義政分別建造金閣寺和銀閣寺,後者更結合禪宗,開始了日本如枯山水、茶道等侘寂文化。

不過室町幕府對地方管治不力,京都更在後期一場大亂中陷入戰火,燦爛輝煌盡化灰燼,日本進入群雄割據的戰國時代。

足利義滿,第一次對外宣稱自己為日本國王

銀閣寺

9. 戰國時代 (公元1467-1603年)

戰國是亂世,卻又是日本歷史中最精彩的部分。不同性格、價值、目標的人物互相競逐衝擊,繪成絢麗多彩,鮮艷奪目的戰國畫卷。勝利與遺憾,智將與軍神,下剋上,新技術,甚至連西方國家也加入戰團,金碧輝煌的城堡與陰翳侘寂茶室並存。

後來織田信長將要成就大業時功虧一簣;豐臣秀吉出征朝鮮卻無奈去世,最終由德川家康一統天下。可能因為平常愛玩戰國背景的遊戲,所以很多相關地方都想去-- 岐阜、清州、姬路、駿府、堺、甲府、仙台、金澤……

戰國諸大名武將

戰國鬼才傳,對我影響頗深的漫畫

10. 江戶時代 (公元1603-1868年)

戰國由德川家康平定,成立江戶幕府。其後幕府決定對外鎖國,將軍坐鎮江戶(東京),各地被分封給各藩大名(諸侯)。透過干預各藩事務、參勤交代等制度,江戶時代成功造就二百多年和平。

這二百多年間,江戶大阪京都三個城市繼續興旺,興起町人文化,流行俳句、浮世繪等藝術。不過相比戰國,江戶時代便相對黯淡,二百多年好像轉眼即逝。

東京皇居,也就是以前的江戶城本丸

浩浩蕩蕩的參勤交代隊伍,不但耗盡了諸侯資源,也催生了周圍的住宿產業

11. 幕末維新 (公元1853-1868年)

透過鎖國和種種措施,德川幕府打造了一個幾乎牢不可破的體制。

不過多好的體制也難敵世界潮流,終於在十九世紀美國黑船來航,幕府被藩侯的現代化軍隊打敗,被迫將政權歸還天皇。

亂世之中又誕生了無數的英雄和悲劇,諸如德川慶喜、勝海舟、坂本龍馬、西鄉隆盛、新選組等等……

黑船來航

阪本龍馬

12. 明治大正 (公元1868-1926年)

明治維新後日本開國,吸收西方的體制和技術,實力迅速躍升,不但吞併沖繩北海道,其後更打敗中俄,得到台灣、朝鮮、滿洲等殖民地。

當時日本勢力如日中天,更是亞洲唯一的強國。不過日本的崛起,也種下了日後急速擴張,最後被反噬的遠因。

明治天皇頒布憲法


於明治年間建造的北海道廳舊本廳舍,屬於明治年間的巴洛克建築

13. 軍國主義 (公元1926-1945年)

日本在仿效西方時,也同時學習了帝國殖民、擴張等特徵,最終政府被軍方控制,在東亞大肆擴張,侵華未果,又攻打東南亞,最後捲入第二次世界大戰,與英美對敵。

最後日軍被打敗,廣島長崎被原子彈轟炸。日本投降後被美軍佔領,重立憲法。

靖國神社

廣島原爆圓頂

14. 昭和榮景 (公元1945-1990年)

二戰後日本成為美國反共的橋頭堡,經濟也在美國扶持下急速反彈,向外出口商品和文化,成就經濟奇跡。

不過經濟急速增長形成泡沫,最高峰時單是東京地價已等於美國地價總和。當時日本紙醉金迷,渾不知衰退將至。

京阪神都會區

洋溢昭和風味的東京谷根銀座

15. 失落迷茫 (公元1990-當下)

九十年代泡沫爆破,日本進入失落的三十年,經濟停滯,人口老化,到現在仍未見轉機。

雖然如此,日本仍然是世界經濟強國之一,而且也是亞洲少數擁有民主的國家;日本文化也繼續以漫畫、動畫、劇集等繼續影響世界各地。

疫情後在日本各地常見的蕭條商店街


日本的未來,會否如櫻花般稍縱即逝?

2025年5月30日 星期五

【朗遊世界日本篇 26】長崎

如果說太宰府是中古時代日本的門戶,那麼在江戶時代,這門戶便是在長崎。

當時幕府採取鎖國政策,只容許荷蘭人來長崎經商。荷蘭人還需待在一個名為出島的小島上,不許和本地人有任何接觸。今天來到出島,見到荷蘭人當年的住所,自己也有點點感動,彷彿回到大航海時代,來到冒險者在遠東的終點。

除了商品,荷蘭人也曾將西方的科技,甚至思想帶進,當時稱為蘭學。蘭學日後啟發了不少學者,成為日本維新運動的濫觴。長崎是個頗為國際化的都市,不但食物融合各國口味,連祭典時的花車也有西洋帆船的樣式,十分特別。

江戶幕府之所以只容許荷蘭人來經商,是因為在戰國時代,曾有不少外國教士來到九州傳教,不少九州大名都信奉基督教。這些大名日後與德川家康作對,即使在幕府成立後,仍然出現過由基督徒帶領的叛亂。

為了壓制叛亂,幕府不但驅逐除荷蘭人外的所有外國人,而且禁絕基督教。教徒或是被殺,或是被迫腳踏聖像,以示棄教。其中有不肯改信的教徒潛伏起來,於二百年間發展有本土色彩的崇拜方式,例如以送子觀音取代聖母聖子像,或者加入神道和佛教元素。今天在九州的島原一帶,或者長崎的大浦天主堂,都紀念了這一段歷史。

來到長崎幾日,越來越喜歡這個城市。可能因為這裡曾經是國際港口,也可能因為這裡有山有水,景象較為立體有味道。不過由於產業轉移,長崎也正在萎縮,甚至越來越依靠旅遊業。時也命也,找到自己道路就好了。


來到出島,可見懸掛了荷蘭東印度公司旗幟


商人長的生活環境,應該算十分豪華?不過展覽也提到島上的荷蘭人生活苦悶,常靠抽煙度日


蘭學的解剖學書籍


出島的另一邊,當時是孤島,靠大橋相連。之後長崎填海發展,出島也被填埋,到近年才被重新發掘


長崎中華街,也是當地美食強棒麵的起源地


強棒面,其實就是雜錦湯麵,不過挺為符合我的口味(網上圖片)

長崎特色土耳其飯,結合意粉、咖喱、炸豬扒和白飯,集大成可能就是長崎特色(網上圖片)



小丘上的大浦天主堂


潛伏教徒的聖像與和風聖畫;畫中是天使報喜圖


大浦天主堂旁邊有哥拉巴園,以前是外國商人的宅邸。明治維新後長崎有不少外國商人聚居,做生意之外,也為新政府引入外國器械和技術


懷舊咖啡館,可以喝到荷蘭水滴咖啡

和父母吃長崎蛋糕。長崎蛋糕由西班牙的海綿蛋糕演化而來,底部有砂糖,在以前十分稀有;之後蛋糕傳到台灣,便成為古早味蛋糕


咖啡館外的美景,水光山色


雖說城市萎縮中,但港口仍有郵輪、軍艦等停泊


長崎秋季祭典宮日節中展出的花車,由於受外國文化影響,也有西洋帆船(南蠻船)、荷蘭商船等樣式


這幾晚住在長崎的山區中,感受城市的崎嶇起伏

 
長崎夜景位列世界三大,不過感覺有點言過其實

【朗遊世界日本篇 28】日本後記

這次日本遊記寫了二十多篇,前後用了兩個多月,是所花功夫最多的一次。做這麼多資料搜集,寫這麼多字,其實都是為了記錄一下我在日本曾有的感動。 這感動一開始源自來到現場,來到從小聽過的地方,欣賞日本保存千年的歷史和建築-- 東京鐵塔、京都嵐山、奈良法隆寺。它們都在訴説自己的故事,也在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