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想了解繩文文化,除了到博物館看以繩為紋的陶罐,大概是到日本任何一個神社-- 所謂八百萬眾神,其實就是大自然神聖的體現;用注連繩圍著的一山一樹,紀錄著繩文人對大自然的敬畏。

從 DNA 地圖可見,大部分日本人從朝鮮半島、中原、台灣或北海道進入日本
圍著注連繩的神木(網上圖片)
2. 彌生時代 (約公元前300-公元250年)
隨著稻米和金屬冶煉技術從中原進入九州,日本也進入以農業為主的彌生時代。農業帶來財富的積累,進而催生權力和文明。在日本傳說中,神武天皇正是從九州東部向東征討,建立大和王權。
在歷史考據中,漢光武帝曾經賜予奴國倭王金印;在三國志中,也記載有邪馬台女王的事跡。之前在九州見過從中土傳來的銅鏡和銅劍,之後有機會,也想到伊勢神宮和出雲大社,看看彌生時代的建築。

日本三神器,銅鏡和銅劍都代表著當時最高科技,勾玉則是朝鮮半島的王權象徵

伊勢神宮,每二十年就會搬遷一次,以保留建築技術
3. 古墳時代 (約公元250-592年)
由於欠缺文字記錄,人們一般不清楚隨後數百年發生過什麼事。不過從考古發現可知,日本各地流行興建巨大墳墓,而且以大阪奈良(近畿)附近的古墳工程最為浩大。
這段時間日本也多與朝鮮連絡,甚至曾嘗試聯合百濟攻打新羅。在九州國立博物館,可見到古墳的樣式,和陪葬的埴輪。不過埴輪相對工藝粗糙,與之前的銅鏡相比,可見技術衰退。

規模宏大的古墳

古墳時期埴輪
4. 飛鳥奈良時代 (公元592-794年)
東亞大陸重新統一,隋唐興起,日本也派出遣唐使,從中原引進體制和文化。在大化革新中,日本天皇引入唐朝的六部制度,再將日本分為六十六國,各派官員管治;佛教的傳入,也改變了日本人的信仰和精神面貌。
在奈良附近的法隆寺,仍然保留了飛鳥時代的五重塔,是世上流傳最古老的木造建築;而奈良則有東大寺、興福寺、正倉院等,紀錄奈良時期文化。

遣唐使船還原

法隆寺五重塔
5. 平安時期 (公元794-1185年)
桓武天皇遷都以長安為模範的平安京,開創平安時代。隨著唐朝衰落和崩潰,遣唐使中止,日本也開始發展自己的文化風俗。當時京都雖然災禍頻頻,但貴族政務輕省,便有餘力創作和歌、小說,日本文字也於此時誕生。
現在京都的位置雖然有所遷移,但仍然可以窺見平安京的規劃佈局。在宇治的平等院,更充分體現出平安時期公家文化的極致。日後有機會,也想到北部的敦賀、金澤和東北的平泉,聽聞保留了平安時期的最後痕跡。

平安時期代表人物紫式部

宇治平等院
6. 源平合戰 (公元1180-1185年)
平安時代晚期,政令廢弛,各地莊園需要武士保衛,京都以外的軍閥崛起。後來朝廷先後被平氏和源氏等武家(軍閥)控制,日本之後七百年進入武士時代。
平氏盛極一時,後來被源氏取代的過程稱為源平合戰,後來被廣受傳頌,其中著名的片段和人物,例如平清盛、源義經等,都成爲日本文化的人物典型。

壇之浦古戰場

歌舞伎劇目勸進帳情節,講述源義經的故事
7. 鐮倉時代 (公元1185-1333年)
源氏統領源賴朝推翻平氏,控制朝廷,封為征夷大將軍,開創日本第一個幕府時代。幕府的根據地在關東鐮倉,到現在仍然有鐮倉大佛、鶴岡八幡宮等遺跡,京都也有不少國寶佛像是鐮倉時期所造。
鐮倉時代另一大事是蒙古人兩度來襲,不過被風暴擊退。從此日本本土未再試過被攻擊,直至近代。
鐮倉大佛。我曾好奇,在缺乏焊接技術下,如此龐大的青銅佛像如何組裝?之後才知道原來是將青銅片如同入榫般扣連起來,然後在佛像內生火,透過熱脹冷縮的原理讓銅片緊緊拼合。一千年前已有此技術,令人驚歎。

蒙古人來襲圖
8. 室町時代 (公元1333-1467年)
鐮倉時代末期,天皇密謀重新奪權,大將足利尊氏乘勢而起,取代鐮倉幕府,將根據地搬到京都附近的室町,開創結合公家和武家的室町時代。
足利尊氏的子孫,足利義滿和義政分別建造金閣寺和銀閣寺,後者更結合禪宗,開始了日本如枯山水、茶道等侘寂文化。
不過室町幕府對地方管治不力,京都更在後期一場大亂中陷入戰火,燦爛輝煌盡化灰燼,日本進入群雄割據的戰國時代。

足利義滿,第一次對外宣稱自己為日本國王

銀閣寺
9. 戰國時代 (公元1467-1603年)
戰國是亂世,卻又是日本歷史中最精彩的部分。不同性格、價值、目標的人物互相競逐衝擊,繪成絢麗多彩,鮮艷奪目的戰國畫卷。勝利與遺憾,智將與軍神,下剋上,新技術,甚至連西方國家也加入戰團,金碧輝煌的城堡與陰翳侘寂茶室並存。
後來織田信長將要成就大業時功虧一簣;豐臣秀吉出征朝鮮卻無奈去世,最終由德川家康一統天下。可能因為平常愛玩戰國背景的遊戲,所以很多相關地方都想去-- 岐阜、清州、姬路、駿府、堺、甲府、仙台、金澤……

戰國諸大名武將
戰國鬼才傳,對我影響頗深的漫畫
10. 江戶時代 (公元1603-1868年)
戰國由德川家康平定,成立江戶幕府。其後幕府決定對外鎖國,將軍坐鎮江戶(東京),各地被分封給各藩大名(諸侯)。透過干預各藩事務、參勤交代等制度,江戶時代成功造就二百多年和平。
這二百多年間,江戶大阪京都三個城市繼續興旺,興起町人文化,流行俳句、浮世繪等藝術。不過相比戰國,江戶時代便相對黯淡,二百多年好像轉眼即逝。
東京皇居,也就是以前的江戶城本丸
浩浩蕩蕩的參勤交代隊伍,不但耗盡了諸侯資源,也催生了周圍的住宿產業
11. 幕末維新 (公元1853-1868年)
透過鎖國和種種措施,德川幕府打造了一個幾乎牢不可破的體制。
不過多好的體制也難敵世界潮流,終於在十九世紀美國黑船來航,幕府被藩侯的現代化軍隊打敗,被迫將政權歸還天皇。
亂世之中又誕生了無數的英雄和悲劇,諸如德川慶喜、勝海舟、坂本龍馬、西鄉隆盛、新選組等等……

黑船來航

阪本龍馬
12. 明治大正 (公元1868-1926年)
明治維新後日本開國,吸收西方的體制和技術,實力迅速躍升,不但吞併沖繩北海道,其後更打敗中俄,得到台灣、朝鮮、滿洲等殖民地。
當時日本勢力如日中天,更是亞洲唯一的強國。不過日本的崛起,也種下了日後急速擴張,最後被反噬的遠因。

明治天皇頒布憲法

於明治年間建造的北海道廳舊本廳舍,屬於明治年間的巴洛克建築
13. 軍國主義 (公元1926-1945年)
日本在仿效西方時,也同時學習了帝國殖民、擴張等特徵,最終政府被軍方控制,在東亞大肆擴張,侵華未果,又攻打東南亞,最後捲入第二次世界大戰,與英美對敵。
最後日軍被打敗,廣島長崎被原子彈轟炸。日本投降後被美軍佔領,重立憲法。

靖國神社
廣島原爆圓頂
14. 昭和榮景 (公元1945-1990年)
二戰後日本成為美國反共的橋頭堡,經濟也在美國扶持下急速反彈,向外出口商品和文化,成就經濟奇跡。
不過經濟急速增長形成泡沫,最高峰時單是東京地價已等於美國地價總和。當時日本紙醉金迷,渾不知衰退將至。

京阪神都會區
.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