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月24日 星期五

【朗遊舊時】太極拳裏的科學哲理


回想起我一開始報名學太極時,是想學來養生的。所以當我第一課聽師姐說起,太極是用來搏擊的時候,我不由得嚇了一跳。不過到現在學了“搏擊太極”五個月,我倒沒有後悔過,因爲太極拳實在是太有趣了,越琢磨越能讓人嘗出味道。而且我發現,太極中其實包含不少科學和中國傳統哲學的道理,在這裡跟大家分享一下。

太極裏的科學

沉肘鬆膊
太極講求出拳時手肘要沉,肩膊要鬆,這與我們平常認識的道理不符-- 如果手臂不直,力道又如何從上臂的肌肉傳送到拳頭上?但其實發明太極拳的人很了解人體結構:他知道人大部分肌肉都是在胸背和腿上,所以我們出拳時也是要求我們扭腰蹬腿,要用腰力和腿力,而不單靠上臂的力道。不但如此,沉下手肘也有助我們畫圓,以轉化敵人的力道為己用;這在下文還會提到。

練拳要慢
太極拳常給人一個印象,就是練習時慢吞吞的,毫無殺傷力。誰不知慢練非常符合科學原理。研究指出,慢動作練習有助肌肉協調,讓身體加快培養出條件反射。我們學鋼琴時老師也要求我們越快的段落越要慢練,也是這個道理。當我們出拳時,很多時候都是依靠身體的自然反應,所以培養出條件反射非常重要。不但如此,慢練對肌肉要求更爲嚴苛,例如打出白鶴亮翅時慢練就要比快練吃力好幾倍;所以慢練也有助培養肌肉的強度。

太極裏的哲理


四兩撥千斤
金庸小説裏有個太極高手被稱作“棉裏針”,因爲他的武功就像棉花裏的一根鋼針般,輕力捏的話恍如無物,用力捏的話便會踫到裏面的鋼針,而且越用力便越受傷害。太極裏有很多招數,威力確實與敵人打過來的力度成正比。就如野馬分鬃,敵人的動作越大,他跌倒的機會便越大。我的責任,只是巧妙轉換敵人力道的方向,讓他反讓自己吃虧。其實我們生活上不也是這樣嗎?中國人講求“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無”,借力打力的哲學正好符合這個道理。

以靜制動
太極拳裏有很多招數,是不會主動出擊的。除了因爲上述借力打力的原因外,還因爲先出擊反會暴露拳路,先露破綻。老子說:“夫佳兵者,不祥之器”,使用武力本是迫不得已的事,所以真正的武者不會主動出擊。在中國歷史裏,縱然很多時萬國來朝,我們卻很少主動出擊,反而是用高深文化來感化周圍的人。孫子說:“不戰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故上兵伐謀,其次伐兵。"武力出擊永遠是最後的手段,讓人明白你的強大從而主動被感化才是最好的做法。

留有餘地
太極拳還有一個很有趣的特點,就是打敗人時不會致人於死地。一般來説敵人打輸了最多跌倒,卻不會嚴重受傷。這也很符合傳統中國智慧,得饒人處且饒人。孔子說:“君子無所爭,必也射乎!揖讓而昇,下而飲,其爭也君子。”君子不會相爭,充其量也只會比射箭,因爲能在不傷害對方的情況分出高下。打太極拳也是這樣-- 兩人對打,一人打輸了,最多也只是跌倒在地上,打勝那一方主動扶起他,禮貌說一聲:“承讓,承讓!”,打輸了那個也不會有什麽怨恨,那不是很理想嗎?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朗遊世界】日本自駕遊

四月在東京看過櫻花,想不到七月又來到日本。不過這次是和家人來自駕遊。 自從幾年前賣了車,父親對自駕遊期待已久。這次也是父母在疫情後第一次出遊,所以旅行的重點,是在最短的時間內去到最多地方,讓父親能一嘗車癮。 結果我們在九天內去了六個城市,從大阪一路駛回東京。雖然行色匆匆,但當中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