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覺得,缺乏自信,是世間很多問題的根源。
因爲缺乏自信,所以一旦被他人質疑挑戰,便會急於辯護,甚至反擊。
因爲缺乏自信,所以不敢發展自己的風格,盲目跟著潮流走,做一些自己也不喜歡做的事。因爲缺乏自信,害怕被人傷害,從而不敢把自己的真我暴露在人前,也不敢信任人,結果身旁只有膚淺的朋友,卻沒有能交付生命的知己。
因爲缺乏自信,所以不敢愛人;害怕愛得越深,傷得越深。
因爲缺乏自信,自己不知道尺度在哪裏,唯有與他人比較。發現比別人好,變成自大;發現比別人差,變成自卑。一個極端缺乏自信的人,一定極端自大,也同時極端自卑。
對於有信仰的人,缺乏自信並不是個問題。因爲即使他們對自己毫無信心,他們對神有信心。縱使自己軟弱,神總是剛強。縱使自己無能,神總是滿有能力。甚至自己的無能爲力,更能彰顯神的大能大力,所以使徒保羅說,他喜歡誇自己的軟弱,好叫基督的能力覆庇他。因爲神的能力,是在人的軟弱上顯得完全。
但對於沒有信仰的人呢?他們怎麽辦?他們並不能依靠如同虛空的神靈。所以我在想,對自己的充分認識,會不會是一個答案?當他們意識到每個人都有其獨特的優點和缺點的話,他
們會不會少些比較?當他們意識到人無完人,每人都有自己軟弱一面的話,他們會不會好過一些,也謙卑一些?人有一個很深的需要,就是被認同的感覺。我們可不可以透過自我認同,來代替別人的認同?我們可不可以摒棄社會上那種單元,只認同名利的價值觀,以實現自己才華,優化自己長處,彌補自己缺點作爲目標?人如不自愛,又怎樣愛人?
還是說,這一切只是我的幻想?沒有神,人只會繼續互相嫉妒,惱恨,爭競,心中充滿苦毒,驕傲,和自卑?
2012年9月26日 星期三
訂閱:
張貼留言 (Atom)
人文社群的建立:讀 Greg Epstein《Good without God》
最近在讀哈佛大學人文牧者(Humanist Chaplain)Greg Epstein 所寫的《Good without God》。這本書探討在沒有宗教信仰的情況下,人們如何尋找生命的意義,並建立屬於自己的社群。 自從領略人文主義,我發現我的閱讀興趣可以分為三個範疇: 人文經典:...
-
體驗人生 從小我就很喜歡思考,長大後特別喜歡思考人生的意義。基於對意義的追尋,我中學時候也曾上教會,希望從基督教尋找答案。 回想起來,其實教會生活挺為適合自己,不但有我所喜愛的讀書和音樂活動,有一班弟兄姊妹互相支持,而且對於生存和死亡的問題都有完整的解答。 但我終究難以接受以一個...
-
我對著大衛像,哭了起來。 來到歐洲已經兩個星期,我的眼界也漸漸擴闊。不過,直至我看見大衛像之前,我對文藝復興還是有點看不上眼。那時候的我,只覺得文藝復興的雕塑,只是希臘羅馬黃金時期的仿製品。即使我已經去過大英博物館,或佛羅倫斯的烏菲茲博物館,這感覺仍然存在。 直至我看見大衛像。 ...
-
華人 參加旅行團雖然方便,但缺點便是行程太過緊密,而且沒有多少時間體驗風土人情。這天趁著在鎮上補給,我連忙到處走走,看看當地人怎樣生活。 走著走著,竟然讓我在一間店鋪裡看到華人面孔。店主來自福建,來納米比亞已有十年。當初他在親戚介紹下在這裡開雜貨店,買入一些中國的便宜貨到這裡轉售...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