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6月21日 星期五

【朗遊書海】悲壯人生:讀《史記》趙武靈王傳

前言
我是一個很喜歡聽故事的人。正因如此,我很喜歡歷史,因爲歷史就是最好的故事。爲什麽呢?因爲一個故事無論作得多麽好,它只是一個人的智慧結晶;但歷史,是由無數智者勇將的智慧交織而成的。

在衆多故事中,我最喜歡聽一個人說故事,這個人叫司馬遷。司馬遷寫的史記,文筆優美,卻又氣勢萬鈞,常常令我讀得喘不過氣來。不是說笑,這裡就跟大家說一個令我驚嘆萬分的故事;故事的主角,叫趙武靈王。

趙武靈王是戰國時代趙國的王,他在中學的歷史書中也會出現,因爲他以胡服騎射聞名於世。可是,他的事跡卻絕不止提倡胡服騎射那麽簡單。

背景
趙國是戰國七雄中,相對弱小的國家。相對於秦、楚、齊等傳統大國,她只有幾十年歷史,面積也比人家細很多。不但如此,如果你看看以下地圖,你會發現趙國不但被秦國、燕國等包圍,北方也有樓煩、林胡等外族,國土中間還有一個中山國。所以我們可以說,趙國歷史短暫,失了天時;強敵包圍,失了地利;趙武靈王,就是在這個風雨飄搖的時代誕生。


趙國的弱小,還可見諸於鄰國對她的態度上。趙武靈王的父親死時,他只有十四歲;史記中記載,當其時戰國其餘六個國家的國王各領精兵一萬人參加喪禮。帶精兵一萬人來幹什麽?很明顯這些國王不是來弔喪,卻是來“踩場”的。大家可以想像當時的畫面:一個十四歲的少年望著這些心懷不軌的世叔伯,望望他們身後那些殺氣騰騰的軍隊,再望著他那蒼白的死去的父親……

少年
一個年未弱冠的少年,帶領著一個弱少的國家,趙武靈王能幹什麽呢?他只能忍,白白看著鄰國試圖瓜分他的國土。在他即位第九年,趙軍被秦軍打敗,殺死了八萬人;同年,齊軍在趙國東面打敗了趙軍。第十年,秦軍攻佔了趙國兩座城池,十三年又再攻佔一座,俘虜了駐守的將軍。

雖然面臨如此弱勢,但趙武靈王也沒有閒著。在他執政後,他問候了大臣,每月給老臣子們送禮物。他建造了高臺,試圖窺探齊國、中山國的環境。不但如此,其間還有一件事很突出-- 在他即位第八年,各國國君陸續稱王,趙武靈王(當時不是王)卻不肯,說:“沒有稱王的實力,要個虛名有什麽用?”這可是一個難能可貴的品德:試問世上有多少青年,能夠不因爲一個虛名而沾沾自喜,反而有清醒的頭腦,知道自己還有進步的空間?

不過,我想趙武靈王也會疑惑,難道弱小就是趙國的命運?難道天時地利永遠都不眷顧趙國,難道他從父親繼承下來的國土就這樣被慢慢蠶食?他能從哪裏尋找突破?


胡服騎射
趙國國君趙武靈王年輕繼位,他對此頹勢根本無能爲力,唯有默默等待。等待什麽呢?一個能夠扭轉天時地利的機會。

可是趙武靈王等了差不多二十年,國際間的形勢卻沒有怎麽改變-- 既沒有什麽亂局,也沒有什麽大國突然敗亡。趙武靈王明白了-- 與其等待環境變化,不如由我去改變這個環境。終於,他下了實行胡服騎射這個決定。

說了這麽久,到底什麽是胡服騎射呢?原來在趙武靈王的時代,中國人打仗是不會騎馬,也不會穿盔甲的。那時流行的中原時尚,是士兵們穿著濶袍大袖的“戰衣”,站在馬車上打。可是,由於當時戰車的技術也不是那麽先進,所以記載中有不少戰役都是因爲國君的馬車倒了而被迫認輸。而胡服騎射,就是改變這個習慣,學習外族的風俗,騎在馬上,穿著盔甲(和褲子)戰鬥。

可是,雖然這個改變在今天我們的眼中並沒有什麽特別,在當時要推行可是艱險重重。第一,要貿貿然改變一個持續了幾百年的風俗,根本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皆因有不少人已經養成慣性,也未必意識到改變的需要。第二,要一個中原國家效法外族的習慣更是難上加難-- 我堂堂中原泱泱大國,爲何要學你蠻子風俗?這情況,就像現在要中國去學吉爾吉斯的採礦技術一樣,根本沒有人會支持。

故此,當趙武靈王第一次在大會群臣時提出胡服騎射的主張時,眾臣中竟然只有一個人贊成。這可如何是好呢?趙武靈王惟有立刻向先王的一些老臣子求救。老臣子答他說,愚蠢的人對已經達成的事情還看不懂,而智者在事情發生前已經預見到了。他還有什麽疑慮的呢?老臣子的話堅定了趙武靈王的決心。

推行政策
可是,趙武靈王的決心雖然堅定,他還是未得到大衆的支持。爲了達成這點,他得按部就班的做。

首先,他要説服他的親族,尤其是他的叔叔。當他的叔叔勸他不要背離中原沿用了數百年的習俗時,他對叔叔說:“禮儀是爲了方便做事而制定的,當客觀形勢變化了,國家禮儀也要隨著變化。如今叔叔說的是習俗,而我所說的是駕馭習俗。唯有胡服騎射,才能扭轉趙國的命運,完成先人的遺願。”這番話説服了他的叔叔,更感動了我。即使是今天,又有多少人明白因時制宜,習慣需要隨著客觀形勢改變的道理?更何況趙武靈王是二千多年前的人。

説服了親族後,趙武靈王便開始説服臣子的工作。當臣子們提出過去的制度比較妥當時,他說:“每一個朝代都各有風俗,每一個帝王都有自己的一套習慣。一般的習俗只能限制一般的百姓,有才能的人卻與改革同步。”這番話説服了他的臣子,趙國便開始了胡服騎射的計劃。

這一年,是公元前307年,趙武靈王三十三歲。由他十四歲繼位,到三十三歲推行胡服騎射,他足足等待了十九年。

接下來在史記上的,便是一連串趙國克敵制勝,攻佔四方的記錄。可是我對這些勝利卻沒有什麽感覺,因爲這是胡服騎射後的必然結果。我欣賞趙武靈王的,是他有超越二千年的眼光,有推行這些政策的勇氣,和推行成功的手段。綜觀中國歷史,可真沒有多少人能把這三點全都做到。

讓位入秦
趙武靈王推行胡服騎射後八年,他把王位傳給了二兒子。爲何他那麽大膽願意下放權力呢?史書記著說,他傳位以後,自己身穿胡服,帶領著軍隊四處開拓領地;想來他願意傳位,是因爲他到底是一個戰將,不習慣宮廷裏的政治鬥爭之故。可是,他希望脫離政治,卻不代表他可以不管政治。作爲一國之君,他該知道戰爭只是政治的延續,卻非開端。這種對政治的冷感,埋下了趙武靈王之死的伏筆。

接著,趙武靈王做了一件非常驚險的事。話説趙國在推行胡服騎射後,國勢大增,足以與當時最強的國家秦國匹敵,所以趙武靈王也起了攻擊秦國的念頭。爲了更理解秦國的地勢和秦王的爲人,他化身使者,親身入秦,四圍窺探。秦王一開始其實不知道這趙國使者就是趙武靈王的,只覺得他相貌非凡,不是一般臣子模樣;可是當他發現原來趙武靈王的真正身份時,趙武靈王已經飛馬出關,逃個無影無蹤了。這次事件,不但代表趙武靈王有這麽的勇氣,願意親身窺探敵人國情;更重要的是,他有這個智慧去躲避敵人的追捕。如果他不幸被秦王捉掉,那後果可真是不堪設想。

翌年,趙武靈王到了北方邊境巡視,巧遇其中一個外族-- 樓煩的王。史記在這裡的記載非常短,只說他與樓煩王相會於黃河邊,然後取得了樓煩軍隊的調動權。雖然記載簡短,但我們可以想象,在黃河邊究竟發生了什麽事。雖然當時趙國國勢大增,但趙武靈王究竟要經過多少努力,經過多少番折衝樽俎,才能成功令樓煩王願意將一國之本讓給他。

一生污點
自趙武靈王推行胡服騎射起,至今已有十年。在這十年間,不但趙國國勢如日中天,趙武靈王自己也是在攀登一個又一個高峰-- 推行胡服騎射,證明他有見識,有毅力;親探秦國敵情,證明他有膽色,更有智慧;不費一兵一卒而取得外族軍隊調動權,更證明他聲震外族,口才了得。可是,趙武靈王最終也是一個凡人,他也有自己的弱點;而這弱點,足以置他於死命。

那麽此污點是什麽呢?就是他在確立繼承人一事上猶豫不決。原來趙武靈王有兩個兒子,二兒子是愛妃所生,所以比較痛惜,也將王位傳了給他。可是,趙武靈王明知大兒子不滿意這個安排,卻給他相當大的權力,甚至想將趙國一分爲二,傳給兩個兒子。可是,一開始因爲寵幸愛妃而把王位封給小兒子已是不當,封了以後再反悔,甚至加強大兒子的勢力更是大大不當。正因爲這樣搖擺不定,趙武靈王竟然最後不得好死。

沙丘之變
公元前295年,趙武靈王四十五歲。這年是他傳位給二兒子後第四年,趙國國泰民安,清平無事。 趙武靈王唯一在意的,是他的大兒子竟然屈居弟弟之下。本來,正是趙武靈王自己把大兒子罷免,決定把王位傳給二兒子的;但他現在看到哥哥竟然要給弟弟朝拜,又覺得有點於心不忍,便想把趙國一分爲二,以示公平。

雖然這主意還未達成,但他大兒子的勢力卻已越來越大,野心也隨之膨脹。終於有一天,趙武靈王與國王兒子到沙丘遊玩,各住在一所宮殿裏;大兒子聽到這個消息,便假傳父旨,計劃藉詞叫國王弟弟去找爸爸,在途中把他殺掉。誰不知弟弟沒上這個當,結果便兩兄弟打了起來。本來弟弟是不夠打的,因爲他是去玩,又不是像哥哥般準備好要謀反;可是打到中途,趙武靈王的叔叔(也就是他的叔公)知道了消息,也急忙從首都領兵過來增援,結果戰況逆轉,哥哥不夠打了,便急忙走到爸爸的宮殿處避難。爸爸一向心痛這個大兒子,便收容了他,誰不知惹出禍來。什麽禍呢?原來弟弟的援軍追逐著哥哥不放,追到爸爸的宮殿來,便把宮殿包圍了,要求趙武靈王交出哥哥來。爸爸一開始當然不肯交,但後來援軍包圍甚急,便被迫放走哥哥。誰不知不放則已,放了以後援軍包圍得更厲害。爲什麽呢?原來領兵的首領盤算,他現在帶兵包圍了前國君的宮殿,可是殺頭的大罪!一不做二不休,索性繼續包圍,叫趙武靈王走不了,以後國君念著他救駕的功勞,後果反而沒有那麽嚴重。

結果,那援軍(還是叛軍?)的首領便繼續包圍趙武靈王的宮殿,還要脅宮殿内的奴僕侍婢快快出來,否則殺頭不賠。宮内的奴僕侍婢們珍惜自己的頭顱,當然閃電般走出來了,只剩下趙武靈王一個在空蕩蕩的宮殿裏,出又出不得,留在裏面又沒食物。叛軍包圍了整整三個月,趙武靈王餓得連鳥窩裏的雛鳥也挖來吃了,終於活活餓死在宮殿裏面。可憐趙武靈王一世英名,躲得過戰場上的箭矢,避得了敵人的追捕,卻逃不了自己人的包圍……

結語
曾經聽過一個説法,說中國沒有像古希臘神話中像赫拉克勒斯 (Hercules) 或赫克托 (Hector) 那樣的悲劇英雄,我看倒不然,因爲趙武靈王絕對比他們悲劇得多,也英雄得多。趙武靈王的英武不用多說了,我只是想補充一點,就是他絕對不是一個單純的勇夫,而是一個有見識,有膽識,更有智慧的大將。可是,他一生的光輝事跡,卻令他最後的結局顯得更爲悲劇。趙武靈王的悲劇,不是全因爲他最後被活活餓死,而是他躲不過自己的性格缺陷,最後招來橫禍。這才是真正的悲劇-- 如果你被別人陷害,或是生不逢時,你還可以把怨天尤人;可趙武靈王的結局卻是完全從自己的缺陷來的,與別人完全無干。那他的缺陷究竟是什麽呢?就是他終究只是一個大將,卻不是一個政治家。本來以他的眼界和策略,他被稱爲政治家是完全沒有問題的,至少比現在那些“自稱”的更加貼切。可是,他卻沒有一個政治家所應有的權術和操縱別人心理的能力,也常常錯估形勢。當他還是一國之君時,只因爲寵幸妃子,而立二兒子為世子,這已是不智;在自己還有心有力時為了能親自征討而把王位交給兒子,這更是不智中的不智。不但如此,他下放了權力還繼續干預朝政,甚至打算把趙國一分爲二,這可是無可倫比的錯誤-- 不但令被貶的大兒子野心勃勃,陰謀做反;連二兒子也會暗自嘀咕,抱怨父親沒事找事。正是這一連串的不智舉動,種下了兄弟相殘的禍根,也埋下了自己被活活餓死宮中的伏筆。


在中國歷史上,常常有很多錯配的帝王,例如應作詩人的李後主,和該作木匠的元順帝。可是,趙武靈王卻正正生在最適合他的位置上-- 如果他不是國王,他絕對不能完成胡服騎射的理想。可是,正因爲這帝王之位,令他的缺陷被漸漸顯露過來,最後權力更把他反噬。讀到這裡,我也不禁掩卷嘆息。套句現代的話說,“如果命運能選擇”,如果他知道國王的位置雖然能實現他的理想,但卻也會打碎他的家庭,甚至取去他的性命,他還會選擇當國君的道路嗎?

當然,從大歷史的角度看,趙武靈王是怎樣死的絕對與我們無干,而且他也不是死狀最慘的一個(想想齊桓公);但他推行胡服騎射的決定,卻絕對影響了中國歷史,甚至也影響了我們每一個(沒有他我們穿不穿褲子還是未知之數)。怎樣說呢?很多人常說歷史沒用,至少也很沒趣;希望各位看了趙武靈王這幾篇之後,能有一些另外的看法。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巴爾幹遊記】後記 為何巴爾幹?

走出機場,一陣濕暖既空氣撲鼻而來,我知我又番咗黎香港。 今次去巴爾幹,去咗十個國家。雖然大部分時間都係去首都,但都算對巴爾幹地區有咗初步印象,了解佢哋既前因後果。 以下就係我對巴爾幹行程既總結。先此聲明,個總結會有啲長,而且全部都係根據我印象而寫,無經過 fact check,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