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7月31日 星期日

【朗遊書海】帝國的崛起和衰落:讀 Niall Ferguson《帝國》

大英帝國如何崛起,又如何衰落?

來到英國,自然想多了解這裡的故事。最近在讀 Niall Ferguson 的《帝國》,作者身為一個對大英帝國心懷好感的人,他透過實地考察和資料搜集,描述了大英帝國從崛起到衰落的過程。


崛起
身為一個殖民帝國,英國的崛起和很多之前的帝國(葡萄牙、西班牙、荷蘭)相類似-- 先是掠奪,然後是借助商貿和文化(宗教、思想)的力量,擴展自己的勢力。吸收了前人的經驗,英國注重佔領世界上關鍵的港口/領地,憑藉自身優勢的工業技術,製造完整的產業鏈(輸入世界各地的原材料,輸出較先進的工業產品,並解決就業問題),並從中製造大量的財富。透過佔領最關鍵的領域和利用本地人的優勢,大英帝國成功以最低的人力來控制世界上最多的殖民地,創造當時最大的經濟體。

維多利亞時期的建築,正好代表了大英帝國的國力

衰落
在帝國擴張的路上,英國並非沒有遇過障礙/挫敗,但重點是能夠吸收教訓。英國便在美國獨立的事件上明白到分權的重要性,之後便在其他殖民地下放更多權力,以及更多利用本地人間接管制殖民地(特別是印度)。但帝國最終的衰落,並非來自內部的矛盾,而是來自外部的競爭-- 二十世紀的兩次世界大戰,便可視為英國面對德意志帝國崛起的挑戰,最終英國在大戰中與對手近乎同歸於盡,不但耗盡了軍力,還欠下巨債,最後江河日下,帝國崩潰,將世界的主導權拱手讓給美國,下一個經濟帝國。

功過
在書中,作者從來沒有隱藏過大英帝國在當初擴張時殘酷對待原居民和奴隸的態度;但他也不忘提醒英國是其中一個最早廢除奴隸制度的國家(他指出,實際上正因為美國獨立,才令美洲的奴隸制度多延長了五十年);而且他也會爭論,相比其他帝國(尤其是崛起中的第三帝國和大日本帝國),英國對待子民的方式可說是十分人道(當時希特拉評論甘地,說最直接對付他的做法便是將他殺死,並殺死最多反對聲音的二十個人,如此類推,直至無人反抗為止)。而且英國人由於要賺錢,所以反而致力推動本地建設和法治,令商業得以在各地以同一個基礎推行。不但如此,作者也提到,思想文化雖然重要,但他們不會有機的傳入。當初利文斯頓到非洲傳教,雖然已經示範了西方科技和醫學的先進,但當地人從來沒有改信過基督教,只是嘲笑他誦讀聖經和唱詩歌的動作。唯有透過先進的軍事力量懾服當地人,文化和思想(以至法治和民主傳統)才有可能在當地生根。

利文斯頓,探索非洲的先驅
崩潰
不過成也蕭何,敗也蕭何,大英帝國的崩潰,正正植根於第一次世界大戰,打敗德國後領土大為擴張(所謂佔領了世界上四分之一的領土),反而令佔領的效率下降,將帝國拖入殖民的泥潭當中。而且在競爭中英國耗盡國力,便令她無法在二戰後繼續控制廣大的殖民地。美國便因而吸收了教訓,從來不以殖民者自居。相比殖民的直接管治和間接管治,更有效的方法可能是容許當地自主獨立,卻透過軍事威懾和經濟政策,更間接(暗中)影響世界。

不過這個形勢也許會有所改變?經過冷戰後二十年的和平,美國發現在全球化中得益的不止是美國,反而中國也從中崛起。面對新一輪的挑戰,如果大英帝國的教訓,是在挑戰中衰落,當今的大國會如何面對彼此的挑戰?行文至此,是時候放下書本,看看四周的局勢,答案不是很明顯了嗎?



【環遊世界700天】第175天 音樂會與博覽會

BBC Proms
今天早上去了 Royal Albert Hall 看 Proms。Proms 是 BBC 每個夏天都會舉辦的音樂會,一連八星期,希望讓普羅大眾有多些機會欣賞古典音樂。其中最後一晚的 Proms 更是整晚都是英國愛國歌曲,氣氛十分熾熱。

今天欣賞的表演由 Ukraine Freedom Orchestra 演奏,這是一隊最近才出現,由烏克蘭音樂家組成的交響樂團。他們會巡迴歐洲和美國,希望透過演奏與烏克蘭和抗爭有關的音樂,用文化對抗暴力。這天的的氣氛也很熱鬧,很多人揮舞著烏克蘭旗,外面也有人示威。在音樂會最後,樂團奏出經過改編的烏克蘭國歌,全場站立靜聽。改編後的國歌令人愁思翩翩,卻是悲而不傷。

 
能在 Royal Albert Hall 聽 Proms,是我一大夢想

外面聲援烏克蘭的活動

V & A Museum
在 Royal Albert Hall 旁邊,還有 Albert 紀念亭和 V & A Museum(全名 Victoria and Albert Museum)。Albert 是維多利亞女王的丈夫,他們兩情相悅,Albert 更是女王的精神支柱。在他英年早逝後女王悲痛莫名,便在海德公園附近興建了不少以丈夫為名的建築,當地人甚至戲稱附近地帶為 Albertopolis。

維多利亞時期最大的盛事,是第一屆萬國博覽會。當時開幕禮由女王和王夫一起主持,是維多利亞女王一生中最開心的日子。當時英國國勢如日中天,展覽會於全玻璃外牆的水晶宮中舉辦,展覽了蒸汽機、收割機、汽輪船等當時最先進的工業發明。在博覽會過後,時人用盈餘(竟然有!)和剩下的展品興建了 V & A 博物館。到了現在,博物館除了是英國其中一座最大型的博物館外,也充分展現了當時大英帝國的國力-- 除了有來自世界各地的文物,博物館更收藏了不少西方文明珍寶的複製品,例如圖拉真柱、大衛像、雅典學院等。

The Albert Memorial

 
Royal Albert Hall 


V & A Museum

 
博物館展覽的寶石

兩個 Thanks 

收藏了不少文物複製品的 V&A Museum,猶如英國版“世界之窗”

萬國博覽會的開幕禮,出奇的竟然有中國人參加,時人以為是中國大官,所以讓他站在各國使節之前

實際上那人的身份到現在都未查清。不過他身穿的官服確實屬於一品官員(有仙鶴圖案),也不知是從哪裡弄來。博物館的資料搜集做得十分詳細,每一個開幕禮的出席者都有自己的個人檔案

轉眼間,這已是我在倫敦的最後一晚。上次來是六年前,下次再來想必又是數年後。倫敦是個巨型城市,有著不同面貌;這次多逗留了一個星期,也只是看多了一面兩面。希望之後有機會再來!


2022年7月30日 星期六

【環遊世界700天】第174天 在海德公園聊天

這次在倫敦,剛好有幾個朋友都在。夜晚和他們一起在海德公園聊天。能夠在入夜後的海德公園吹水聊天一直是我的夢想,最後真的實現了!

我們坐在湖邊,對著平靜的湖面,昏黃的燈光,熟睡的禽鳥,時而吹起的晚風,談起個人的生活和目標……這實在是美好的一晚。不過一如平常,這些機會可一不可再,好好珍惜吧。

倫敦繁忙的街頭

 
湖邊

 
晚上的海德公園,本以爲萬籟俱寂,但原來會有水禽在嬉戲,頗爲熱鬧

2022年7月29日 星期五

【環遊世界700天】第173天 倫敦生活



砌傢私
今天藍天白雲,但大部分時間都用來和朋友砌傢私。英國的生活節奏比香港慢,而且很多家務都習慣親力親為。朋友一家也慢慢適應了這種節奏,砌一個衣櫃也用了一整天。我初時有些不習慣,但慢慢卻覺得釋然,因為就像花時間砌拼圖,砌模型一樣。

朋友一家三口,女兒還在讀小學。不過來到後倒適應得很快,女兒在學校已經結交到朋友,而且功課壓力也減輕了。

由於今天沒有什麼活動之故,所以趁這個機會,說說倫敦種種--

國際化
倫敦是個非常國際化的城市。

這國際化的感覺,不只是來自數據上倫敦在國際上有多舉足輕重,而是來自最直觀的感覺,就是周圍都是外國人-- 亞裔、東歐、黑人、中東……在香港,由於以華人為主,所以“外國人”便相當顯眼。香港人傳統上不是對他們特別膜拜(白人),就是特別輕看(印巴裔、黑人)。現在情況需要改善了,但總沒有倫敦那種林林種種,各色各樣的人各自生活的感覺。

而且,很久沒有看見夜晚有那麼多人在街上聚集,或者天空有這麼多飛機在飛了。這些曾經的常態,現在都變得好像很陌生。


物價
雖然大家都說英國的物價比香港便宜,但倫敦的物價卻是特別昂貴,其中最貴的是交通和到餐廳飲食。交通上,普通一程地鐵/tube 已經要二十港元起跳,而出外吃飯更是貴中之貴,四五個人吃,動輒要上千元。不過如果每餐吃超市的特價組合 meal deal,或者光顧平價超市(例如波蘭超市),還是可以找到和香港類似的價錢的。如果買材料回家自己煮,相信更會便宜一些。

這裡的地鐵有些沒有冷氣,在隧道中會開窗;冷熱還是其次,重點是搭一程便會令身體沾滿沙塵

藍天
來到英國,才重新體驗到藍天白雲四個字。在香港,無論天氣有多好,天空總會有些灰蒙蒙的;平時不覺,但到了外國,便會發現天空藍得清澈,白雲則是完整一塊塊的懸掛在天空上,感覺心曠神怡。而且倫敦高樓不多,幾時抬頭,都能看到大片天空。

我整個相簿都是藍天白雲的照片

綠蔭
倫敦到處都是公園和樹蔭,而且公園是毫不吝惜的一大片,而非香港般好像要將所有設施濃縮在一地。在公園漫步,很容易體驗到生活的可貴-- 不但可欣賞到綠葉間流出的陽光,也可見到人們很隨便的在大樹下閱讀、聊天、睡覺。相比起香港,人們都是來去匆匆,好像不想浪費一分一秒。城市沒有太多綠化的空間,抬頭只有高樓大廈,好像在提醒你,快點回去工作!

      
露天音樂會

2022年7月28日 星期四

【環遊世界700天】第172天 倫敦東部



倫敦東部
今天來到倫敦東面逛市場,體驗倫敦文青/hipster 的一面。看到小店、市集、咖啡店,就好像到了深水埗大南街,感覺很是熟識。雖然是平日,但市集裡還是人頭湧湧,好像大家都不用上班一般。

 
市集

 
東部市貌

梵高展覽
逛完市集後,和朋友來到附近的梵高展覽。這展覽不但介紹了梵高的一生,更透過 immersion、VR 等方式來重現梵高的藝術旅程。梵高的一生是鬱鬱不得志的一生。除了因為自己的畫作差不多一幅也沒有賣出過外,也因為自己出現癲癇和幻覺的緣故常常要進出精神病院,與世界隔離。但可能正因為與世俗隔離,所以梵高具備了與別不同的目光,讓他欣賞到大自然的美-- 生活或許就像星夜中那個陰暗的村落,但頭上總有點點(帶點混亂)的星光。

常常聽說,一個社會進步的程度,不是看最成功的人,而是看這個社會如何對待最弱勢的人。在倫敦,常常可以看到一些殘疾人士如常的生活。不知如果梵高生活在現代,他又會過著怎樣的人生?

沉醉在星夜的天空下

羅納河的星夜

在街上剛巧見到一班人在跳舞,很有氣氛

英國人很習慣下班後到 pub 繼續聊天。今天只是星期四,酒吧外已經人頭湧湧

 
最近倫敦很流行在高樓大廈之上設天台花園,正好讓我們看日落

2022年7月27日 星期三

【環遊世界700天】第171天 回到倫敦看音樂劇

旅遊與生活
離開牛津,這天回到倫敦。下午沒有去什麼地方,只是在市區漫步,不過感覺卻是挺為無聊,可能因為大部分都是住宅區之故。不過以生活來說,可能這才是我需要多加留意的一面。這也是這次旅程的一個考驗-- 以一個旅客來說,我體驗的是這個城市最熱鬧和精彩的一面;但作為一個居民,我每天卻是要面對柴米油鹽、通勤通脹等種種生活日常。我如何在這次旅程取得平衡呢?

高尚住宅區,風格和 Bath 的 Royal Crescent 很是相似


高尚住宅區 Holland Park Mews,也是不少領事館的所在地

 
Notting Hill,比想象中舊,也見不到 Huge Grants 

 
倫敦運河

Book of Mormon
夜晚去看近年大熱的音樂劇 Book of Mormon。這是一套由南方樂園 South Park 作者所原創的音樂劇,我一開始是受到“本世紀最佳音樂劇”的評價而被吸引,一看之下果然盛名無虛-- 不但歌曲吸引,劇情更是大膽直接,除了直接評擊摩門教教義的荒誕不經外(耶穌竟然到了美洲傳教),更同時嘲笑非洲的腐敗落後,描述同性戀者的掙扎,甚至譏刺發達國家想要“拯救”第三世界國家的傲慢。一般來說,宗教、種族、性傾向、政治可謂四大紅線,而這套劇竟然可以全部踏上而大收旺場,可見作者功力之深,也可見公眾的容人之量。摩門教甚至曾在場刊刊登廣告,令當年主動接觸摩門教的人數大增。我對摩門教沒有太多認識,所以便留待之後到鹽湖城一探究竟了。

劇院外部

看完出來的鬧市

2022年7月26日 星期二

【環遊世界700天】第170天 漫遊牛津

牛津人文
在本地小店吃過豐盛的 English breakfast,今天繼續漫遊牛津。如果說劍橋盛產科學家,例如牛頓、霍金、達爾文等,牛津則在人文科目比較著名,例如 CS Lewis,JRR Tolkin,Adam Smith。

本地導遊介紹牛津時,除了介紹各書院出產的政商巨子外,也順道介紹了大作家們如何從大學的環境中取得靈感-- Tolkin 從書院的兩座鐘樓聯想到《魔戒》裡的兩座高塔, CS Lewis 則從煤氣燈和山羊裝飾中想出《獅子女巫和衣櫥》的世界。


English breakfast,前面就是聞名已久的 black pudding


 

牛津一隅,右邊是 Redcliffe Camera,是牛津最著名的建築


 
走進書院內部

東方研究所大樓,是以前東印度公司職員的出產地,外面有著象徵印度的象頭雕塑

相傳啟發 CS Lewis 的煤氣燈和山羊裝飾

右邊遠處的雙塔,就是相傳啓發托爾金的雙塔

科學牛津
除了昨天到過的書店,牛津另一個吸引我的地方,是這裡的博物館。作為英國第一間大學,牛津也有著英國第一間公眾博物館,比大英博物館還早一百年。

這裡的博物館除了展品豐富外,展覽的方式也很有深度,吸引人去探究更多。孩子在遊覽完博物館後,相信會因而產生更多的興趣。

自然史博物館除了展品外,在裝飾上也甚為講究,門廊四周排列出著名科學家的雕像,彷如科學界的英靈殿,令人生起景仰之心。

 
牛津自然歷史博物館

   
博物館陳列著歷代大科學家的肖像

自然歷史博物館旁邊的 Pitt Rivers Museum,有不少世界各地人文的收藏品,自然是英國人在殖民時代“搜羅”而得

 
到訪該日正逢畢業禮,很是熱鬧

Radcliffe Camera 旁邊的 Vaults & Garden Cafe,下午茶和早餐都十分美味

 
河邊日落

【巴爾幹遊記】後記 為何巴爾幹?

走出機場,一陣濕暖既空氣撲鼻而來,我知我又番咗黎香港。 今次去巴爾幹,去咗十個國家。雖然大部分時間都係去首都,但都算對巴爾幹地區有咗初步印象,了解佢哋既前因後果。 以下就係我對巴爾幹行程既總結。先此聲明,個總結會有啲長,而且全部都係根據我印象而寫,無經過 fact check,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