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0月3日 星期四

【朗遊世界古巴篇 4】共產古巴

來到古巴,見到香港人的次數比想象中多,聽到廣東話的機會比聽到日語韓文還高。有一次去到千里達市郊一座頗為偏僻的高塔,塔頂竟然七個都是香港人,大家面面相覷,令人啼笑皆非。

我想作為生活在資本主義如此發達的香港人,對共產社會總會有一份好奇。所以北韓、古巴都是香港人流行的旅行地方。

但古巴是否真的那麼共產?好像也不是。

當然,古巴仍然保留了不少共產主義的痕跡。到處都可見到配給商店,國營商店的商品價格相對低廉,巴士仍然免費乘坐,而且到處都可見到公營系統特有,香港人在公立醫院也不陌生的長長人龍。

但現在的古巴,尤其在卡斯特羅死後,經濟已經漸漸開放。政府也希望透過旅遊業,吸收多些美金歐元,用來購買外國的產品。現在的古巴,黑市發達,貨幣兌換率隨時轉變,遊客也到處可見。

不過開放的經濟也造成一個現象,就是全國最頂尖的人才都投身旅遊業。我們這次旅程,便見到有工程師在當司機,老師、醫生在當導遊。這也是國營經濟的痕跡-- 即使是專業人士,工資也低廉得每月只有20-30元美金,而這價錢只等於我們搭一程的士,或者在遊客餐廳的一餐飯……

排隊是古巴人的常態。當地的商品可分為政府配給和黑市商品。由於黑市商品昂貴,人們便不會浪費任何一個得到配給的機會,雖然代價就是要等很長時間

排隊買雪糕,我們排了三十分鐘人龍都沒有動過,最後抵不住這“共產主義試煉”而離開


擠巴士,擠到司機要下車疏散人群


古巴天氣比香港還熱,在這裡也吃了不少雪糕,這裡叫 helado。我們由給遊客吃的 gelato,到本地名物 coppelia,到八十年代風味雪糕屋,到最地道的化學味雪糕都試過。本地人所吃的化學味雪糕只需 30 peso,連一元港幣都不用。吃下去有點點奶香,糅合著代糖和充滿化學感的椰子味和士多啤梨味。

天氣炎熱除了吃雪糕,也可以喝汽水。汽水西班牙文是 Refesco,這也是我首先學到的幾個西語文字。可能因為美國禁運的影響,在古巴找不到可口可樂,汽水要不是從西班牙入口,就是古巴本地生產,味道很像四洲可樂糖的 Tukola。不過可能因為物資短缺,Tukola 大多只能在供給旅客的餐廳找到,在本地小店反而沒有。

古巴有道名菜叫古巴三文治,在不少餐廳都可見到。所謂古巴三文治,其實就是芝士火腿三文治。但因為物資短缺的關係,這裏的火腿添加了不少粉,質地散碎,而且顏色鮮紅,很容易認出。而且由於停電的關係,民宿主人也要用柴火烤麵包,便成了獨特風味。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人文社群的建立:讀 Greg Epstein《Good without God》

最近在讀哈佛大學人文牧者(Humanist Chaplain)Greg Epstein 所寫的《Good without God》。這本書探討在沒有宗教信仰的情況下,人們如何尋找生命的意義,並建立屬於自己的社群。 自從領略人文主義,我發現我的閱讀興趣可以分為三個範疇: 人文經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