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月25日 星期五

【朗遊光影】雲圖 / Cloud Atlas

警告:本文涉及大量劇透,不贅。

雲圖(電影) -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架構
雲圖是近年來看過結構最宏大的電影。電影裏包含六段故事,空間遍達美歐亞,時間橫跨一千年;故事之間不但劇情不同,連劇種也不一樣-- 有的是書信往來,有的是搞笑喜劇,有的是敍事史詩……如何將這六段情節串連起來,實在是導演的一大挑戰。至於究竟導演成功了沒有?以一套三小時的電影來説,我覺得他們已經做得很好-- 初時也許還有些亂,尤其是最未來那一段,一開始真的不知道它是頭是尾(所以看到飛船時真的嚇一跳,以爲是時空轉移);但隨著劇情推展,認清楚人物時代以後,電影的結構便變得一清二楚。不但如此,其實導演也加插了很多元素來凸顯和串連每個故事,例如每個時代的人物都有其獨特的造型,每個時空都有上一代遺留下來的物品等(律師的日記,作曲家的碟片,出版商的電影版自傳……)。

主題
不但如此。除了造型和紀念品外,真正貫穿六個故事的其實是同一主題-- 解放。六個故事都是圍繞著解放這個主題而生,縱使解放的對象各不相同。

第一段解放的對象是外表。主角生於南北戰爭前的美國,一個相信黑人比白人低等的家庭中。但在他歸家的旅行中,他結識了一位黑人;而這黑人用行動和愛心表明,他和主角都是人,並不會因外貌的差別而令地位有所不同。

第二段解放的對象則是藝術。主角生於二戰前的英國。他雖是個作曲家,卻因同性戀的身份受到迫害,甚至威脅禠奪他作品的擁有權;最終主角不惜放棄名譽地位,也要説明藝術就是藝術,並不會受到作者的身份而改變。藝術不需附生於任何事物而存在。雖然主角最後因爲時代不容許他的性取向而在飢寒交迫下一死以明心志,但他的歌曲最終也被肯定,甚至在一千年後仍然流傳著。

第三段有關信息的解放。被原油公司操控的核電廠老闆試圖隱瞞消息,令核電廠造成意外而令公衆恐慌,從而繼續依賴原油。身為記者的主角無意間得知這個大秘密,結果被人連番追殺。她身旁為核電廠工作的科學家面臨兩難抉擇:要麽隱瞞事實,讓自己繼續保住飯碗;要麽披露事實,讓群衆免受核事故之害……兩位主角用行動表明,信息並不是為了少數人的利益而服務;新聞的自由,值得用生命去爭取。

第四段故事發生於2012年,是過去與未來的分野。故事情節其實很簡單:一個出版商因爲被人追殺而躲進一間酒店,隨後他才知道原來所謂“酒店”是一間會軟禁人的老人院。不甘心的他與幾位老人展開瘋狂的逃亡大計,還將他的“事跡”結集成書,改編成電影……這段情節的解放性沒有其餘的那麽濃厚,卻很明顯,就是人身自由的解放。

第五第六段故事都是發生於未來,一段發生於一百年後的首爾,另一段發生於人類文明滅亡重生後的夏威夷。第五段探討的是身份的解放-- 當時社會分成兩個階層:純血人與合成人,純血人在社會擁有特權,而合成人則只能如奴隸般服侍純血人。故事主角是個合成人,在飽受欺壓之餘更在偶然間發現一個可怖的事實:原來合成人在死後會被“回收”,製成蛋白質飲品被現存的合成人飲用!很明顯的,由純血人組成的社會並不把合成人當人,而只是工具般把他們剝削、利用、回收……主角毅然加入革命軍,展開一段根本不可能成功的革命,試圖把這個真相公佈給大衆。雖然革命最後失敗了,但以在更遙遠的未來主角被神一般崇拜來看,合成人還是覺醒了,為自己人類的身份而爭取。

第六段的故事比較複雜,因爲背景不是交代得很清楚。不過最少我們可知道,故事發生於人類文明大衰亡後,人類分成三支:一支已經移居到其他星球,擁有最高超科技;第二支留在地球,他們雖然擁有高科技,但正因爲某些原因(輻射?)面臨滅亡;而第三支則回到原始狀態,並分成幾族互相廝殺。第二支的人知道,唯有召回第一支的人類,他們才可以繼續生存;但唯一的發射站卻已經被廢棄,而且在險峻的高山上,需要第三支的原始人帶路。結果第二支便派出女主角隻身一人來到第三支人的一個部落,要求男主角--一個原始人帶路。男主角本來對女主角充滿疑忌,因爲他根本不知道女主角的目的爲何。在他看來,這個擁有高科技的女人對他的部族不懷好意,到魔鬼盤踞的山上探險更只會帶來滅亡。雖然他答應了她的請求,但在途中他不斷面臨誘惑-- 他心中的魔鬼不斷勸他把那女子殺掉,以換取一族的安寧。但他最後也沒有做到。他找到了自我-- 他對女主角的愛意令他克服對迷信的恐懼,不但三番四次的拯救她,最後更成功收復了發射器,換取最好的結局。我覺得,這是一個自我認識,自我解放的故事。

輪回
有人說,這套電影的主題是輪回。六個故事雖然發生於不同年代,但歷史不斷重演:有人被欺壓,遭受不平等待遇,然後努力爭取自由解放……我一半同意。沒錯,歷史看似在不停重覆,但其實不然,因爲人一直在進步。

爲什麽人類歷史會不斷重演?我覺得,這是人類利己性和利他性不斷抗爭的結果。利己性,有些人稱之為自私、獸性、罪性,但其實這性格一點原罪也沒有。試想像,在過去的幾萬年間,當人還過著朝不保夕的狩獵生活,如果人不自私,努力為了保住自己生命而過活,人早就死光了。相對來説,利他性卻是一種比較後期的產物-- 當人類開始群居,開始展開農耕生活之後。當人們發現,原來彼此分享,彼此合作會帶來更大的成果,利他性便開始展現,而且透過道德倫理傳承下去。有些人稱利他性為人性、善性,我卻覺得稱之爲社會性比較恰當。自利性本身並沒有錯,因爲它是動物進化的原動力;但在人踏入群體生活後,自利性卻變得格格不入,甚至會為社會造成危害。所以自私自利的行爲,例如説謊、偷盜、殺人等,一直為社會所譴責。

那麽,既然我們現在都是群居動物,都生活在社會中,爲什麽人還是有利己性,會自私自利,會自相殘殺的呢?這是因爲利己性早已根深蒂固的植根在我們的基因當中。所謂“江山易改,本性難移”,植根了數千萬年的性格,又怎能一下子把它們連根拔除?所以,即使利己性早已不完全適合現代社會,我們還是會不時見到它的存在-- 人會嘗試貶低別人來擡高自己,奴役他人以服務自己,甚至爲了保住自己而不顧別人死活……事實上,人類能在數千年的歷史内壓抑,克服本身的利己性,培養出推己及人的思想,甚至捨身取義的利他精神,真可算是一件奇跡。

在電影中,我們也可見到這兩種性格之間的鬥爭:一邊是人的利己性發動,令黑人受到壓迫,同志受到壓迫,複製人受到壓迫,核電廠的老闆爲了一己私利而罔顧核事故帶來的後果;另一邊卻是人利他性的彰顯:黑奴以熱誠和關顧感動他人,記者不惜連賭上性命也要捍衛新聞自由,複製人明知革命會失敗卻仍嘗試將真相宣告出去……

突破
那麽,利己性和利他性的鬥爭是否就這樣永遠重覆下去,令人類歷史永遠墮入輪回之中?我看不然,相信導演也是這樣想。戲中的Tom Hanks就是最好的例子。在六個故事中,Tom Hanks飾演的角色很多都是利己性的代表-- 謀財害命的醫生、古惑的酒店主人、把人摔下街的黑幫作家、爲了保住性命連妹夫也不顧的原始人。他們未必是同一個靈魂轉世,但肯定是人類利己性的代言人。尤其是在第六段故事中,當那個原始人看見妹夫被食人族攻擊,但他爲了保住自己性命,只管躲在石後不敢出來。可是,當他遇見那個先見族的女子後,他卻能抵擋住殺掉她的誘惑,還三番四次的拯救她的性命-- 這行爲也救了自己一命,因爲在最後當他也如妹夫般被食人族攻擊的時候,那女子選擇在石後站了起來,救了他。我認爲這情節帶有很強的象徵意義:在一模一樣的場景中,那女子大可選擇躲在石後不出來,然後利己性勝利,循環繼續;但因爲原始人對他的愛,她選擇站出來,打破了這個輪回。愛心打破了自私,換來了最後美好的結局。

我想,這就是導演所帶出來的訊息:即使人有利己的基因,但利他性終將勝利;或是說得好聽點,即使人本性自私,但無私的大愛終將帶領人類進入一個更好的結局。歷史不是一個永恒的循環;人雖然看似一直在壓迫某個對象,先是膚色,然後是性別、取向、身份……但對象一直在變,人也在學會如何尊重,平等的對待每一個人。歷史不是循環,而是螺旋-- 看似重覆,其實卻在不停前進。

電影中,每位主角都會帶著一個像流星的胎記。流星代表願望。在尋覓自由解放的路上,每位主角其實也是人類願望的化身;但這不只是一個願望,對嗎?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巴爾幹遊記】後記 為何巴爾幹?

走出機場,一陣濕暖既空氣撲鼻而來,我知我又番咗黎香港。 今次去巴爾幹,去咗十個國家。雖然大部分時間都係去首都,但都算對巴爾幹地區有咗初步印象,了解佢哋既前因後果。 以下就係我對巴爾幹行程既總結。先此聲明,個總結會有啲長,而且全部都係根據我印象而寫,無經過 fact check,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