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9月12日 星期六

【朗遊書海】通往帝國之路:讀《羅馬人的故事》(三)

(前接 跟著凱撒學改革:讀《羅馬人的故事》(二)

羅馬人的故事Ⅵ:羅馬和平(The Story of the Roman People #6) by Nanami Shiono

凱撒最終下定決心,以叛國的代價跨越盧比孔河,率領軍隊進入意大利本土。幾乎毫無防備的元老院被打個措手不及,元老院的領袖龐培逃回大本營希臘,羅馬共和國第一次出現蔓延全境的內戰。不過戰爭不久後便已平息-- 相比破釜沉舟的凱撒,龐培卻顯得猶豫不決,令本來實力較強的他在戰事中連連失利。終於龐培在埃及被殺,凱撒凱旋歸回羅馬,開始他意圖稱帝的歷程。

之前說過,羅馬共和國本來的政治制度,是由三百名元老院貴族主導的寡頭統治,再由平民大會制衡。這制度緣起於羅馬還處於城邦國家的時候,但隨著羅馬逐漸擴張,成為一個擁有廣大地域,包含多個民族、語言、宗教的國家後,原有的統治模式便顯得僵化無力。近一百年以來的內戰和政治改革,可說是為了這問題尋找答案的過程。而凱撒提供的最後答案,是決定將權力集中,將軍隊和財政收歸一人之下,將共和國轉化為帝國。

以當時的角度看,這答案本來無可厚非。在民主立憲的共和國制度出現之前,以中央政府派遣官員,根據當地民情施行統治,以定期收取稅款來保障安全的帝國制度,可謂人類社會所發明其中一種最有效的統治方法,例如之前延綿二百年的波斯帝國,以及同時期的中華帝國。但對於當初以推翻王政建立共和為傲的羅馬人而言,“國王”二字可謂禁忌;而凱撒從來都沒有掩飾過自己的野心。所以當他披上只有國王才會穿著的紫袍,坐在元老院正中的金椅上,宣佈自己為終身獨裁官時,無論他的出發點有多為羅馬著想,他都不免惹起了眾怒。最吊詭的是,凱撒對他的政敵一向寬容-- 相比上一個終身獨裁官蘇拉在政變後將對手斬殺得零落殆盡,凱撒卻選擇饒恕了內戰中敵人的性命,甚至容許他們官復原職,繼續擔任元老院議員。凱撒的寬容和掉而輕心最終迎來了被人刺殺的結局,帝國的夢想唯有由他的養子屋大維完成。

凱撒遭刺殺

屋大維的背景和凱撒頗不相同。相比凱撒出身於名門望族,屋大維來自次一等的騎士家庭。凱撒死時他只有十八歲,而且從來沒有打過仗,所以為重視戰功的羅馬人所輕,大家都覺得他只是個小孩,凱撒真正的繼承人是當時軍隊的副官馬可安東尼。

但歷史告訴我們,真正的政治家並不取決於年齡。無論是康熙帝,彼得大帝還是屋大維,無不在年紀甚輕之際展露出過人的政治才能。在凱撒死時,屋大維正身處外地;當他得知自己竟然成為凱撒唯一的繼承人時,他做的第一個決定,是冒著生命危險隻身潛回羅馬,與凱撒的舊部聯絡,並以謙卑的姿態與馬可安東尼結為“後三頭聯盟”,藉助他的軍事力量討伐凱撒的暗殺者。

安東尼本來可能只視屋大維為傀儡,但他很快便知道這小伙子並不簡單。在消滅凱撒的暗殺者後,他與屋大維分治羅馬兩邊,新一輪內戰隨即展開。兩次內戰頗為相似,都是實力雄厚的軍事統帥被挑戰者逆襲,而且挑戰者雖然相對弱勢,卻是雄心壯志(野心勃勃),而且更有政治智慧。終於安東尼在輸了幾仗後一蹶不振,在埃及的溫柔鄉裡自殺而死;屋大維統一羅馬全境,自封為奧古斯都,成為羅馬帝國的第一任皇帝。

條條大路通羅馬」和「奧古斯都」元首稱號的來歷! - 每日頭條
奧古斯都

相比凱撒的寬容和漫不經心,奧古斯都更為謹慎陰微。他知道元老院對“皇帝”二字十分忌諱,所以他從來都沒有稱呼自己為皇帝,而是封自己為“奧古斯都(神聖的)、大祭司、第一公民、大元帥(Imperator,英文皇帝 Emperor 的字根)、執政官和護民官”,在沒有改變原有制度下將所有權力集於一身。而且相比凱撒大刀闊斧的改革,奧古斯都更清楚慣性和細節的力量,所以他往往將集權的措施分散為幾項政策,在數年間慢慢推行,讓人們不易察覺,也更傾向接受。縱是如此,奧古斯都也不敢忘記凱撒死亡的教訓;終其一生,他都有刀斧手在旁護衛,不讓任何人有機可乘。

不過奧古斯都和凱撒的最大不同,在於他結束了羅馬自布匿戰爭以來的擴張和動蕩,將帝國的方針轉變為防守和鞏固。在共和國末期,諸將為了累積戰功,無不以攻城略地為能事,令羅馬國土大為擴張,例如龐培一手攻下敘利亞,凱撒則將高盧全境(今天的法國)收為國土。但失去了這些地方作緩衝,羅馬便需直接面對北方落後野蠻的日耳曼人,和東方的波斯(帕提亞)王國。所以奧古斯都的方向,便是化進攻為防守,將羅馬帝國的邊界初步確立,主力同化內部的人民。以現在的眼光看來,奧古斯都的策略可謂好壞參半-- 一方面防守的策略其實並沒有解決過問題,最終羅馬帝國在四百年後仍然滅亡於日耳曼人之手;另一方面謹慎的做法,確實有助帝國避免了當初亞歷山大毅然東進,卻在死後因為國土差異太大而令帝國四分五裂的命運。在奧古斯都治下,地中海沿岸的土地第一次達到 Pax Romana,亦即由羅馬霸權維持的和平。

Map rome augustus.gif
奧古斯都治下的羅馬

但羅馬轉化為帝國仍然有其代價。首先是權力被收歸皇帝一人之下,元老院被架空,官僚成為皇帝的代理人,軍隊則是皇帝的僱傭兵,令他們失去了為國家奮鬥的動力。想當年在布匿戰爭中,儘管意大利本土被漢尼拔入侵,連羅馬城也危在旦夕,但羅馬的士兵仍然奮不顧身的捍衛國土,元老院更是人才輩出,先有“羅馬之盾”費邊以游擊戰術消耗漢尼拔的實力,再有大西庇阿在非洲大勝漢尼拔,才得以贏取布匿戰爭。但現在既然帝國並非貴族所擁有,那麼要找到願意為帝國犧牲的人才難得,軍隊在遙遠陌生的邊境駐守更是苦不堪言,紛紛嘩變,令奧古斯都也只敢派自己的親信為將,甚至出現在某大將死後無人能夠坐鎮東方的困局。難怪英國歷史學家吉本將羅馬帝國的誕生視為羅馬衰亡之始,寫下《羅馬帝國衰亡史》這巨著。

除了人才流失,羅馬轉化為帝國的第二個問題,就是縱然奧古斯都是明君,卻難保他的子孫同樣英明神武,能夠駕馭羅馬帝國這頭暴烈的雄獅。那到底在奧古斯都死後,剛誕生的羅馬帝國會面臨怎樣的命運?下回再續。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巴爾幹遊記】後記 為何巴爾幹?

走出機場,一陣濕暖既空氣撲鼻而來,我知我又番咗黎香港。 今次去巴爾幹,去咗十個國家。雖然大部分時間都係去首都,但都算對巴爾幹地區有咗初步印象,了解佢哋既前因後果。 以下就係我對巴爾幹行程既總結。先此聲明,個總結會有啲長,而且全部都係根據我印象而寫,無經過 fact check,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