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育的第一種做法,是完全不保育-- 將原有社區連根拔起,徹底清拆重建,就像今天的利東街。利東街以前是一片唐樓,不少唐樓都開設了前鋪後廠的印刷店,尤其以印刷喜帖聞名,所以別名喜帖街。從前不但新婚夫婦會到利東街訂製喜帖,不少遊客更會到來購買富有特色的印刷品。不過十多年前,喜帖街被政府強行收回重建,結果便變成了今天與周遭格格不入,擁有歐陸風格的樓盤商場,項目名稱還叫“囍匯”,實在諷刺。順帶一提,原來根據《收回土地條例》,香港政府有權以公眾利益為由將任何土地收回。不知興建囍匯,對公眾利益又有什麼貢獻?
掛著紅旗紅燈籠的仿歐陸建築,可謂媚俗的極致 |
保育的第二種做法,是保留樓宇外貌,卻將內部掏空。就像利東街旁邊的同昌大押,只是保留了當初戰前騎樓擁有陽台長廊的外形,裡面卻是高級餐廳,與當初大廈的用途無關。更厲害的如李節花園,則是在清拆重建的同時,在樓宇的對面建造了當初洋樓的面貌,令人啼笑皆非。不過話說回來,只保留外牆這種“借尸還魂”的做法可謂活化的常態。例如在新加坡的牛車水,便是一整條街都是用這方法“保育”下來。
同昌大押 |
李節花園對面的“佈景” |
不過保育還有第三種做法,就是在保留大廈外貌的同時,也保留原有的社區互動,就像石水渠街上的藍屋。藍屋本是一棟戰前建築,也是現在僅存擁有露台的唐樓。同樣是十多年前,政府又打算將之重建成為一個“以中醫或茶藝有關的紀念館”。不過藍屋的居民由於有利東街的前車之鑒,所以據理力爭,最後不但成功保留了藍屋的用途,更容許大廈在加固活化後讓原居民重新遷進。不但如此,藍屋更與旁邊的兩棟唐樓連結成為一個小型社區,擁有社區公所和共享空地等設施。現在除了原居民,藍屋也歡迎任何人士租住,不過名額有限,申請者也要承諾為這個社區盡一份力,例如參與街坊的活動,或者為公眾導賞等等。藍屋是香港少有“留屋留人”的範例,更曾因此得到國際級的獎項,值得其他歷史建築參考。
(香港遊記之五)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