興沖沖來到黃大仙祠,才發現道觀因為疫情暫時關閉,內部建築也在維修,不過外面仍然有不少善信參拜。與其他本地神祗,例如天后、車公相比,黃大仙並沒有太多本地淵源。他本來是浙江人氏,後來在廣州透過扶乩“下凡”,相傳能夠平定瘟疫,黃大仙信仰才開始在廣東普及。民國初年道觀的主持避難來港,落戶獅子山腳旁;當時這裡是一大片的木屋區,衛生情況較差,所以能夠對付瘟疫的黃大仙便開始廣受人崇拜。適逢現在世界又逢劫禍,不知黃大仙能不能再顯威靈,令瘟疫早點平息?
在門口祭拜的善信 |
從黃大仙祠往東走,沿著鳳德道可到鑽石山。鑽石山本來有石礦場,所以才叫作“鑽”石山;但後來習非成是,人人都傳說此地有鑽石,連英文名也被改為 Diamond Hill。鑽石山以前熱鬧非常,不但充斥著大大小小的木屋,還是不少片場的所在地。不過隨著寮屋清拆,片場轉移,現在取而代之的,卻是古樸幽靜的志蓮淨苑。我細看寺院的簡介,發現他們竟然是因為讀過著名建築師梁思成有關中國古建築的書籍,知道中國本土的中古建築因為多年的戰亂和破壞而日益零落,才決定嚴謹的按照唐代建築風格和技術重建主殿群,其中的心思志向令人感動。
從鑽石山往西南行,穿過以前的大磡村便是新蒲崗。新蒲崗以爵祿街為界,北面是傳統工業區,周圍都是高闊灰冷的工廠大廈,街道名卻很有趣,按數字由大有街、雙喜街、三祝街一直伸延到八達街為止;爵祿街的南面則是由唐樓、小店組成的生活區,與九龍城、土瓜灣等舊區類似。新蒲崗現在雖然不起眼,但在香港戰後以輕工業為主的時代,這裡可說是城市的命脈。而且由於當年工人大量聚集於新蒲崗,所以特別容易為內地滲透,終於因為一次膠花廠的勞資糾紛引發工人抗議,警察在新蒲崗的大有街響起第一槍,然後才有六七暴動,港府檢討本地政策,香港轉變為以地產金融為主的國際都會等種種變遷。到了現在,由於新蒲崗的交通相對不便,所以仍然保留了當初工業區的面貌,有些香港著名品牌如紅A塑膠等也繼續在這裡設廠經營。不過隨著大部分工廠遷移,租金低廉的工廈反而吸引了不少樓上小店和工作坊進駐,是青年人尋寶的好地方。
大有街今貌。當年警察就是在這裡開了第一槍,掀起六七暴動的序幕 |
這天的最後一站,是位於新蒲崗東面的彩虹邨和坪石邨。彩虹邨現在是旅客文青打卡熱點,以其髹著彩虹七色的外牆聞名;但原來彩虹邨更曾因為其獨特設計而獲得香港建築學會的年度大獎。當年學會特別欣賞建築師別具匠心,透過大廈高低、樓宇間隔等方法製造空間感,讓一萬五千人住在十五個球場的範圍內也不顯逼狹。現在的打卡熱點其實是停車場天台的球場;我坐在球場的長椅上,看著打著籃球的少年,和站在大廈前擺著姿勢拍照的少女,感受到當初建築師希望帶出的空間感和活力,不由得心情大暢。
相比彩虹邨的長型大廈設計,坪石邨則有兩棟獨特的單塔式公屋。單塔式建築的特點,是大廈走廊向著天井,所有住戶都能看到對方。喜歡單塔式建築的人會覺得這方便住客互相照應,但我站在天井的底部,看著頭上方格中那飄動的浮雲,和周圍灰暗的走廊,感覺卻頗為壓抑,就如同坐井觀天一樣。而且每個住戶均能看到對面,不由得讓我想起英國哲學家邊沁為了方便管理而設計,讓囚犯互相監視的圓環形監獄。不知數千年後如果此建築倖存,對香港已經沒有記憶的後人又會怎樣評價?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