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8月15日 星期五

一個國家的誕生


你見過一個國家在出生不久就瀕臨死亡嗎?

一七八七年的美國,就是這樣。

這一年的夏天特別悶熱。費城獨立廳內,五十五個男人圍坐在桌前。他們本來是為了修改《邦聯條例》而聚集,但他們最後發現這根本是不可能的任務。這個剛剛獨立十一年的國家,正在分崩離析。

北方要工業,南方要農業。大州要按人口分配權力,小州堅持一州一票。聯邦政府要徵稅,各州說憑什麼。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利益,每個州都有自己的算盤。

爭吵從五月持續到七月。會議室裡劍拔弩張,代表們互相指責,威脅退出。有人說乾脆分成三個國家算了,有人說不如回去當英國殖民地。

美國,這個世界上第一個民主共和國,眼看就要在襁褓中夭折。

就在這時,一個八十一歲的老人慢慢站了起來。

富蘭克林。

他是會議中年紀最大的人,也是少數親身經歷過《獨立宣言》簽署的人。

「各位先生,」富蘭克林的聲音不大,但整個會議室安靜下來,「我活了八十年,見過許多聰明人爭論,也見過許多愚蠢的決定。但我從未見過像今天這樣的場面——一群最聰明的人,為了最愚蠢的理由,要毀掉最偉大的事業。」

他停頓了一下,環視整個會議室:「我們忘了為什麼會坐在這裡。我們不是為了賓州的利益,不是為了麻省的利益。我們是為了美利堅合眾國的利益。」

但光是道德勸說還不夠。富蘭克林知道,這些政治家需要的不是理想,而是實際的解決方案。

於是他支持一個看似簡單,實則天才的建議-- 設立兩院制:眾議院按人口比例分配席次,參議院每州兩名代表。大州在眾議院占優勢,小州在參議院有保障。沒有人完全滿意,但每個人都能接受。

年輕的代表們還是不服氣。有人說:「富蘭克林先生,妥協就是軟弱,就是背叛原則。」

富蘭克林笑了,那是一個經歷過風霜的老人的笑容:「年輕人,你知道什麼是智慧嗎?智慧不是堅持你的原則到底,而是知道什麼時候該堅持,什麼時候該讓步。完美是偉大的敵人。」

他指向窗外的費城街道:「外面有三百萬美國人在等著我們的決定。他們不在乎我們的政治理論有多精妙,他們只想要一個能運作的政府。如果我們因為追求完美而讓這個國家分裂,歷史會怎麼記住我們?」

會議室裡沉默了。

這些年輕的政治家突然意識到,他們面對的不是一個普通的老人。這是富蘭克林——發明家、外交家、哲學家、作家,美國啟蒙運動的象徵。他發明了避雷針,創辦了賓州大學,在巴黎為美國爭取到法國的支持。更重要的是,他活過了美國從殖民地到獨立國家的整個過程。

如果連他都說需要妥協,也許妥協真的不是軟弱。

接下來的幾週,會議的氣氛開始改變。代表們不再是為了勝負而爭論,而是為了解決問題而討論。富蘭克林成了調解者,每當爭執激烈時,他就講個笑話,或者分享一個人生智慧,讓大家冷靜下來。

九月十七日,《美國憲法》終於完成。兩院制也被歷史稱為「偉大妥協」(The Great Compromise) 。

當文件擺在富蘭克林面前等待簽署時,這個八十一歲的老人做了一件意味深長的事:他指向會議主席座椅後面的雕飾——一個太陽圖案。

「各位先生,」富蘭克林說,「這幾個月來,我常常望著那個太陽,不知道它是日出還是日落。現在我知道了——那是日出。美國的太陽正在冉冉升起。」

他顫抖著手簽下了自己的名字。那是他一生中最後一次在重要文件上簽字。

會議結束後,富蘭克林被人扶著走出獨立廳。傳說中,有個中年婦女攔住他:「富蘭克林先生,請問你們開會的成果是什麼?」

老人停下腳步,看著這個普通的市民。在她身上,他看到了千千萬萬個美國人的期待和疑慮。

「一個共和國,」他說,聲音平靜但堅定,「如果你們能夠守住的話。」

那部在費城悶熱夏天誕生的憲法,至今仍然是美國的根本法律。它經歷過南北戰爭的炮火,見證過大蕭條的絕望,陪伴過兩次世界大戰的勝利,目睹過民權運動的覺醒。

富蘭克林的預言實現了。美國確實成了那個冉冉升起的太陽,至今仍是世界強國。

但那個問題依然迴響:「如果你們能夠守住的話。」

共和不是一勞永逸的成就,而是每一代人都必須承擔的責任。自由不是天賜的禮物,而是需要用智慧和勇氣不斷爭取和維護的權利。

在那個費城的夏天,富蘭克林和他的同伴們創造了一個奇蹟——用理性和妥協,而非武力和征服,建立了一個國家。

這個奇蹟能否延續,答案就在每一個公民的手中。


獨立廳原址,後排中間是富蘭克林的座位,最遠處便是有太陽圖案的主席座椅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圖片上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