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3月31日 星期四

【歐陸行英國篇 6】英國國會

國會大樓
在西敏寺橋上,能看到國會大樓聳立在泰晤士河邊。也許因為她就在水平面上,或許因為她曾經是這世界的中心,國會大樓顯得特別宏偉,令人肅然起敬。

曾經,這座建築裏每一個決定,都足以影響世界的命運。當英國還是日不落帝國的時候,無論你是印度的王子、香港的商人、澳洲的土著,還是美國的工人,當你來到倫敦,你都會注視這裡,因為這裡就是宗主國權力的象徵,上面的米字旗永不落下。


修繕之前的大笨鐘

克倫威爾
走近國會,可在圍欄外看見克倫威爾像。

克倫威爾可謂英國最受爭議的人。他在十七世紀的英國內戰中,帶領共和軍處死了國王,建立英格蘭聯邦,自封為護國公。不過在他死後,英國人不習慣他提倡的清教徒生活,結果王朝復辟,克倫威爾的屍體也因而身首異處。

有趣的是,英國人並不將克倫威爾視為叛國者,甚至在一次選舉中,將他選為第十位英國最偉大的人。

國會大廈外的克倫威爾像

西敏廳
踏進國會的第一站,是擁有一千年歷史的西敏廳 Westminster Hall。

西敏廳是英國最古老的會堂,大部分英國國王皆在此登基,英女王亦在此慶祝就任五十週年。與想象相反,西敏廳的裝修相當平實。

西敏廳

聖士提反小教堂
離開西敏廳,會來到聖士提反小教堂 St Stephen's Chapel,也是以前下議院開會的地方。

在1642年,當時英國議會文化已是相當成熟,下議院按例不准國王進內議事。但當時為了追討叛逆者,英王查理一世打破慣例,攻入聖士提反小教堂詰問議長幾個議員的行蹤。

當時議長恭敬卻堅定的回答他:
“作為下議院的僕從,除非得到指引,否則我既無眼可看,亦無舌可說。”
“May it please your Majesty, I have neither eyes to see nor tongue to speak in this place but as the House is pleased to direct me, whose servant I am here.”

終於國王憤怒的解散國會,悻悻而去。他此行埋下內戰的導火線,也間接令自己成為最後一個被砍頭的英國國王。

現在國會每年在開幕大典還會重演一次當時的場面。當英王駕臨上議院,派禮儀官 Black Rod 傳召下議院議員時,下議院的大門會在他面前大力關上,以顯示議會不可被王權侵犯。

St Stephen's Chapel

Black Rod 在敲門(網上圖片)

下議院
與一般想象的肅穆莊嚴不同,下議院開會吵鬧而無序。兩大政黨對坐兩邊,當黨友發言時高聲附和,對方發言時則大喝倒彩。

國會表決的方法也很原始,贊成的人大喊 “aye!”,反對的人喊 “no!”,哪邊大聲便是哪邊勝出。

看來做英國國會議員,不但要舌燦蓮花,還需有一副大嗓門。當然,如果兩邊聲音不相伯仲,或者議長分不出高下,便需以投票決定。

下議院(網上圖片)

英國長期保持兩黨的格局,除了因為採用簡單多數制外,大概亦與下議院的設計有關。下議院從教堂的詩班席 (choir) 演化而來,所以椅子是兩排對著坐的。

“下院之父”丘吉爾曾笑言,這設計能防止有人首鼠兩端,悄悄的從一邊坐到另一邊去。當然他老人家一生轉換了兩次政黨,曾被譏為“政壇變色龍”,這是後話。

西敏寺外的丘吉爾像
上議院
相比下議院的平實,上議院的設計非常奢華,有鮮紅色的真皮梳化,金光閃閃的英王御座。不過上議院作用非常有限,最多只能拖延議案一年。這場面與實力的反差,令人深思。

上議院(網上圖片)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朗遊世界】日本自駕遊

四月在東京看過櫻花,想不到七月又來到日本。不過這次是和家人來自駕遊。 自從幾年前賣了車,父親對自駕遊期待已久。這次也是父母在疫情後第一次出遊,所以旅行的重點,是在最短的時間內去到最多地方,讓父親能一嘗車癮。 結果我們在九天內去了六個城市,從大阪一路駛回東京。雖然行色匆匆,但當中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