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午去了南邊的大浦天主堂,和旁邊的哥拉巴園。在戰國時代,有不少外國傳教士來到九州傳教,所以長崎附近也有頗多基督徒。不過後來幕府採取鎖國政策,基督徒被迫害,不肯改信的教徒便潛伏起來,或者發展有本土色彩的崇拜方式,例如以送子觀音取代聖母聖子像,或者加入神道和佛教元素。大浦天主堂是日本結束鎖國後首先建造的教堂,裡面也介紹了這段歷史。
來到長崎幾日,越來越喜歡這個城市。可能因為這裡曾經是國際港口,也可能因為這裡有山有水,景象較為立體有味道。不過由於產業轉移,長崎也正在萎縮,甚至越來越依靠旅遊業。時也命也,找到自己道路就好了。
“大胖子”的外型。長崎被炸,除了進一步威嚇日本政府,也可能想測試一下用不同核原料,在不同地形的原子彈威力
和平祈念像,一手指天,提醒原子彈的恐怖;一手平舉,祈願世界和平。
大浦天主堂旁邊有哥拉巴園,以前是外國商人的宅邸。明治維新後長崎有不少外國商人聚居,做生意之外,也為新政府引入外國器械和技術
長崎秋季祭典宮日節中展出的花車,由於受外國文化影響,也有西洋帆船(南蠻船)、荷蘭商船等樣式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