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2月10日 星期一

當雙腳踏上異地,我們真能看清世界嗎?旅行的知見與障礙

許多人說旅行能打破偏見,但事實可能比想像中複雜。

我們總習慣用幾個標籤定義陌生國度:印度是骯髒與混亂,巴黎是浪漫與優雅,東京是秩序與繁忙。

這些印象或許來自新聞片段,或許源於他人隻字片語。直到某天真正踏上那片土地,在市場與攤販討價還價,在咖啡館聽途人聊天,在擁擠公車與陌生人手肘相碰,那些平面標籤才逐漸暈染出層次-- 原來德里老城區的髒亂裏,藏著百年老廟飄散的檀香;恆河岸邊的火光,映照著人們對超脫的敬畏和追求。

親身走動帶來最珍貴的禮物,是理解每個地方都承載著多重時空。在印度南部科契,葡萄牙殖民時期的教堂尖頂與中國漁網在夕陽下並立;香港重慶大廈的廉價旅館走廊,飄著非洲商人的古龍水與南亞餐廳的咖哩味。這些錯雜的紋理,終究要雙腳丈量過才能編織成真實的認知。

然而這份認知也帶著危險。五天行程跑遍十個景點的「快閃式旅行」,往往讓人產生虛妄的底氣。就像跟著攻略吃遍台南小吃,便自認懂得台灣飲食文化;在曼谷逛完大皇宮與水上市場,就斷言理解泰國精神。

這種淺薄的自信,有時比無知更具殺傷力——它讓我們將浮光掠影的見聞,膨脹成評斷他者的標準。

更矛盾的是,那些被精心設計的觀光路線,反而模糊了真實的生活。

以香港為例,遊客能看見天壇大佛的莊嚴,卻看不見年輕人在劏房熬夜加班的倦容;能拍到霓虹燈下的廟街夜市,卻拍不進茶餐廳裡街坊談論租金時的嘆息。

即便像我這樣生於斯,長於斯,又何嘗真正讀懂這座城市?每天經過的小型商場,始終沒試過走上去了解那裏做什麼生意;路過貼滿招租廣告的唐樓,也從未深究住戶的故事。

旅行的真義,或許不在征服,而在謙卑。當我們站在異鄉的街頭,與其急於貼上結論的標籤,不如留一份靜默的敬畏:眼前的「真實」,不過是萬花筒中某個角度的剪影,輕輕一轉,便換了天地。

正如印度教徒會低語,混亂與神聖從來是一體兩面;香港人則慣於自嘲,這座城市的魅力,恰在於她的難以定義。

下次收拾行囊時,不妨在行李箱裡留些空隙——不是為了塞滿紀念品,而是為那些尚未觸及的故事,留一片溫柔的餘地。

真正的旅人,懂得在每一次啟程時,都攜帶一顆願意被顛覆的心,輕裝上路,去迎接下一個未知。

(與 AI 共作)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人文社群的建立:讀 Greg Epstein《Good without God》

最近在讀哈佛大學人文牧者(Humanist Chaplain)Greg Epstein 所寫的《Good without God》。這本書探討在沒有宗教信仰的情況下,人們如何尋找生命的意義,並建立屬於自己的社群。 自從領略人文主義,我發現我的閱讀興趣可以分為三個範疇: 人文經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