貧窮與人情味
談起東德,常會令人想起貧窮,想起鄰居互相舉發的情景。但根據我的觀察,我卻發現東德人雖然窮,卻窮得有骨氣,甚至很有人情味。我在魏瑪的民宿屋主,年少時在東德長大,便很懷念她住在集體房屋時,家家戶戶彼此分享,互通有無的回憶,她也會很熱情的與我分享她自製的醬料和飯菜。我在東德博物館也可見到,當時由於汽車短缺,人們往往要等候十多年才能分配一輛老爺車,所以車主會對它很珍惜,甚至為老爺車戴上花環,為它改名,視它為家庭的一份子。
東德時期的老爺車
現今的社會,富裕而惡俗,獨立卻疏離。人們在得到私隱的同時,好像卻犧牲了一些人情味。我們如何才能解決這個流弊?
理想與實效
我在魏瑪的屋主是個經濟學家。她會抱怨默克爾的難民政策,認為德國根本承擔不了那麼多難民。據她所說,魏瑪不像柏林是個多元的大都會,對外來移民沒有什麼感覺;相對的,每一個難民來到魏瑪都會有很大影響-- 保險費增加、課堂內容改變、信仰出現衝突……她最憤慨的是,很多難民都是男人。他們留下妻子兒女在戰場,自己卻走來避難,甚至與當地人結婚,渾水摸魚。我的屋主形容,德國人並不能輕易表達有關種族的不滿,否則很容易被指控為種族歧視,隨時失去工作。這種逆向歧視,令德國出現了新納粹主義。
不過這是不是真相?在理想和實效,人道和現實之間該如何取得平衡?我們有可能找到答案嗎?
東德的標記柏林圍牆,現在成了畫廊
柏林圍牆上有圓形鐵柱,防止東德人攀過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