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9月23日 星期五

【環遊世界700天】第228天 摩門教總結

摩門教與音樂

摩門教另一樣值得推許的,是他們對音樂的重視。在鹽湖城聖殿的旁邊有鵝蛋形的會幕 Tabernacle,裡面有著曾經是全世界最大型的管風琴,會幕合唱團 Tabernacle Choir 的質素位處世界前列。摩門教徒也不吝與遊人分享他們的音樂。今天我便在中午聽了一場管風琴獨奏,再在晚上出席合唱團的排練。

會議中心內的管風琴

在管風琴獨奏會上,只見演奏家熟練的操弄著管風琴的五排鍵盤,還有底下的腳踏和兩旁的按鈕,透過不同的曲目去表現管風琴的多變和華美,模仿出鐘聲、人聲、甚至泉水的聲音。而夜晚出席合唱團排練,更是比去一般音樂會更開心,因為一方面氣氛較輕鬆,一方面也可從指揮的指示中學習。會幕合唱團果然是世界頂尖合唱團之一,不需指揮多加提醒,每個聲部都只會發出一把聲音,而聲部間更是配合自如,透過會幕強大的回音效果,產生無比震撼的音樂。

會幕合唱團

總結
這次鹽湖城之旅,可謂不枉此行。雖然自己並沒有轉信摩門教,但總算對此教派了解更多,也讓我再一次體驗宗教的威力-- 宗教特別之處,就是無論教義有多麼出人意表,或者宗教之間教義如何互相衝突,但宗教仍然能給人帶來喜樂滿足,甚至驅使人遠走他鄉到沙漠墾荒。

我再一次發現,其實人們並不需要絕對真相,而是只需要一套能夠自圓其說,身邊的人支持,而且能夠帶來希望的教義。而 Joseph Smith 當初所面對的問題,其實到了現在仍然適用,就是這個世界上有這麼多宗教、主義、思想,到底哪一個才最為正確?Joseph Smith 當時用了一個比較極端的方法,透過自創一個新門派來解答這個問題;但除了成立一個新宗教,還有其他回應的方法嗎?

2022年9月22日 星期四

【環遊世界700天】第227天 摩門教生活

親切的傳教士

在鹽湖城中心的聖殿廣場 Temple Square,到處都可見到女傳教士。她們大多十分親切,很願意與我分享他們的信仰。我雖然對摩門教的歷史和故事很有興趣,但最感興趣的還是他們目前的信念/教義和敬拜方式。畢竟耶穌到美洲傳教等只是“背景資料” backstory,原則上和他們的教會生活沒有多大關聯。



摩門教教義
在信念/教義上,摩門教與主流基督教最大的差別有幾項。首先,他們認為基督教在早期教會後已經失落,他們是在 Joseph Smith 的號召下重建教會,所以自稱“後期聖徒”;其次,他們並不信奉三位一體,而是覺得聖父聖子聖靈是三個個體;另外,他們相信他們的領袖是現世的先知,代表神的旨意;最後,他們相信門徒可以為先人洗禮,甚至重申婚約。

根據摩門教的信仰,只要他們找到先人的名字和婚姻紀錄,先人的後代便可代替他們洗禮和結婚,讓他們得到一個獲得永生,以及永恆婚姻的機會。也因為這個緣故,摩門教十分重視族譜的收集和整理;在他們的家庭歷史圖書館,更有世界上最完整的家譜紀錄。至於摩門教早期推行的重婚制(楊百翰有五十多個妻子),原來在百多年前已經被摒棄,現在只有少數分支仍然維持這個習俗。

在旅程途中找到一本 1967 年出版的官方介紹,提供了很多資訊

教會生活
在教會生活和敬拜模式上,摩門教十分重視規矩和階級。有人更笑說,摩門教像麥當勞,在每一個地方都有區域經理和旗下組織,如賣漢堡包般傳揚相同的教義。在鹽湖城總部,摩門教由會長帶領,會長之下是兩個助手和十二門徒。摩門教會長的權威比天主教的教宗略高,因為他們是現世的先知,代表神發言,甚至有修改教義的權力。每個摩門教徒在青少年時期都會外出作十八個月的傳教工作,所以他們大都能說另一種語言。

先知,助手和十二門徒

摩門教徒也十分重視家庭,家庭成員之間的關係一般較為緊密,男人通常(如聖經所描述的)有較高的位置。對於離教者,他們通常不會有什麼具體的行動(只會為他們祈禱,有個傳教士說);但由於教會和家庭關係密切,離教往往代表著家庭關係,甚至社交生活的破裂。以我觀察,傳教士們大多很享受自己的教會生活。他們也許有其他掙扎,但他們都很以自己作為摩門教徒為榮,也很樂意與我分享他們的信仰,即使是比較具爭議性的話題,例如為先人洗禮,或者在聖殿裡的活動等。

聖殿裡的佈置

2022年9月21日 星期三

【環遊世界700天】第226天 摩門教起源

摩門教一般給人的印象,大概是神秘莫測的教派,或者兩個穿著整齊西裝,面帶微笑,懂得說廣東話的外國年輕人。之前在倫敦看 Book of Mormon,更是對摩門教極盡諷刺之能事。不過作為一個喜歡追根究底的人,我倒不會輕易滿足;所以這次來美國,便特地到猶他州的鹽湖城,摩門教的“大本營”考察一番。

鹽湖城市政大樓

摩門教緣起
摩門教的故事,大概要從 1820 年開始說起。當時美國正經歷一次“宗教覺醒”,眾多教會門派紛紛興起。摩門教的創始人 Joseph Smith,也是在這樣的氛圍下聲稱自己幾次見到耶穌和天使,而且天使吩咐他從地上掘出一疊以色列人留下的金葉片,那便是摩門經 Book of Mormon。

Joseph Smith

金葉片的複製品

耶穌在美洲傳福音
但為何 Joseph Smith 可以在美洲的土地掘到以色列人留下的遺物呢?原來根據摩門經,在舊約時代以色列人被擄期間,有些以色列人被神呼召,乘船越過太平洋到美洲落地生根。但這班以色列人很快分成兩派自相殘殺,直到幾百年後,他們忽然見到耶穌從天降臨!

原來根據摩門經,耶穌在釘十字架復活後又來到美洲,向他的“另一群羊”傳教,然後才回到以色列向門徒顯現。接受福音的美洲以色列人修心養性了一段時間,但很快又互鬥起來,結果其中一族被滅,滅亡前他們的先知摩門和摩羅乃將他們的歷史記在金葉片上,那便是 Joseph Smith 所找到的摩門經了。

耶穌到美洲傳教

摩門和摩羅乃

遠走他鄉
在 Joseph Smith 熱情的呼召下,摩門教的信徒在短時間內急速上升。但他們傳教的事業卻並非一帆風順;由於和主流基督教義有抵觸,摩門教徒被多番驅逐,從紐約一路流亡到伊利諾州; Joseph Smith 在一次暴動中更被殺害,摩門教徒便在新的領袖楊百翰 Brigham Young 的帶領下遠走當時還是一片荒漠的猶他州,終於在鹽湖城定居下來。

楊百翰(網上圖片)

拓荒生活
在鹽湖城的拓荒生活並不容易;摩門教徒在沙漠中取水灌溉,力求生存。按照摩門教傳說,當中自然有神的作為-- 有海鷗從加州飛來,吃盡地上破壞莊稼的螞蚱;也有信徒即使大腿骨折,仍然能每日來回取水六次。終於鹽湖城在楊百翰的領導下日益壯大,慢慢變成一個中小型規模的城市,亦是猶他州的首府。現在全球摩門教有信眾一千六百多萬人,他們以鹽湖城為中心,在世界各地都建有聖殿 Temple ,香港也有一個。

位於九龍塘的摩門教聖殿(網上圖片)

2022年9月20日 星期二

【環遊世界700天】第225天 拉斯維加斯

曾經有段時間,澳門的博彩收益比拉斯維加斯更高,令我以為兩者的規模大致相約;這幾天來到拉斯維加斯,才發現此地的賭場比澳門精彩多了-- 無論是創意、規模、風貌,拉斯維加斯都要遠遠拋離。由於競爭激烈,這裡的賭場每間都別具特色-- 從古埃及到童話王國,從古典巴黎到現代紐約,從優雅噴泉到野性火山……行走在拉斯維加斯,就像行走在一個迷你世界,令人目不暇給。

充滿古埃及風情的樂蜀酒店

最別具特色/騎呢的石中劍酒店

New York-New York

最優雅的 Bellagio 音樂噴泉

市中心最繁華的大街,天花板還有 zipline

當然,能夠支撐起這片紙醉金迷的地方,美國人也絕不手軟。我和團友在輪盤下注,我輸了三十美金,已是暗暗心痛;但旁邊有人一下注便是一百美金,而且輸了也是面不改容!美國人的消費意願和能力,可見一斑。至於我那三十美金見財化水,便當是振興本地經濟了。

我身邊的團友最終贏了一百美元,其中反差令我更為心痛

2022年9月19日 星期一

【環遊世界700天】第224天 亞利桑那地質探索:馬蹄彎、紀念碑谷、羚羊彩穴


先前提過,地殼變動將原本為美國西部海底的土地推高,形成科羅拉多高原。科羅拉多高原橫跨猶他、科羅拉多、新墨西哥、亞利桑那州四個州份,擁有豐富的地貌,附近有不少國家公園。這次旅程的時間不多,所以只是去了亞利桑那州的不同地貌看看。

 
科羅拉多高原地圖,可見和不少美國國家公園重疊


馬蹄彎 Horseshoe Bend
Horseshoe Bend 的形成和大峽谷類似,都是由科羅拉多河沖刷而成。中間的巨岩有土著的刻字。

 

紀念碑谷 Monument Valley 
Monument Valley 主要由砂岩組成。由於砂岩很容易被侵蝕,所以便被風雨雕刻成各種千奇百怪的模樣,就像大自然所樹立的建築和雕像。

  

岩石像雄獅,守衛著後面的大門

最右邊的岩石似佛像

酋長岩

羚羊彩穴 Antelope Canyon 
羚羊彩穴是今次旅程的重點,被水流沖刷的砂岩反射出千變萬化的色彩和線條。有趣的是,眼前的景象只能在調校了暖色調的鏡頭下出現,肉眼望下去的洞穴其實是如陶泥般比較素色的。

     
  

不過可能之前在非洲看多了大自然景色,我對天然地貌越來越不感冒。尤其是跟團而來,往往觀賞時間有限,還常常被導遊催逼前進,令人有走馬看花之慨。所以這次旅程還是多看人文景致好了,純天然美景便留待日後和親友自駕遊再來看吧。

2022年9月18日 星期日

【環遊世界700天】第223天 新紀元聖地 Sedona

這幾天參加了一個三天團,遊覽亞利桑那州的地質公園。不過美國很大,所以頭一天大部分時間都是花在行車之上。與拉斯維加斯身處的內華達州相比,東面的亞利桑那州的土地更為肥沃,沿途的地貌也由沙漠、草原,慢慢變為松樹林。

奔馳的小馬

旅遊巴一口氣狂奔了五百公里,終於來到中部的小城 Sedona 塞多納。Sedona 以艷紅色的砂岩聞名,而且不知是誰傳說這些砂岩直接連到地脈 spiritual vortex,所以吸引了不少新紀元愛好者來訪吸收靈氣。

奇形怪狀的砂岩

中間是史努比山 Snoopy Rock

新紀元產業

街上的雕塑

離開 Sedona,巴士再狂奔了二百五十公里,入黑後來到北部的小鎮 Page。這裡氣候乾燥,走出客棧時看到久違了的漫天星辰,不禁令人讚歎。

我的老爺電話盡全力拍的星空,聰明人就可見到 xd


2022年9月17日 星期六

【朗遊書海】On the Road 在路上


King of Beat Generation
在旅遊巴大部分時間都在看《在路上》。之前在三藩市時提及過 Beat Generation,《在路上》正是 Beat Generation 的代表作,也是 Jack Kerouac 的首本名著。Jack Kerouac 被譽為 King of Beat Generation,相傳當年他在服食安非他命後精神亢奮的在打字機上運指如飛,終於一口氣在同一捲紙上完成三十多萬字的著作,從此事已可一窺 Beat Generation 的態度。

Jack Kerouac

脈動的一代
Beat Generation 雖然常被譯為垮掉世代,但其實 Beat 一字在英文有許多含義,包括擊倒、節奏、脈動等等。我覺得譯為脈動的一代更爲貼切,因為 Beat Generation 的起源,正是五十年代一班知識分子面對美國在二戰後極端壓抑,講求集體主義的保守風氣,便透過追求個人自由,以求將生命發揮到極致來回應,也間接促成了六十年代的嬉皮士文化。

Beat Generation

Neal Cassady
《在路上》的情節不算複雜,描述幾個旅人拋下日常的生活,透過搭便車橫跨美國的故事。小説的精彩之處,在於對人物的描寫。當中最具標誌性的人物,大概是 Jack Kerouac 的朋友 Neal Cassady(書中化名為 Dean Moriarty)。與 Beat Generation 的其他人物不同,Neal Cassady 並非知識分子出身,甚至有著悲慘的童年-- 他是父母在旅途中生下的私生子,一出生便被母親遺棄;他在幼年時跟隨父親四處漂泊,見盡社會最殘酷黑暗的一面;之後他的父親被捕入獄,他便繼續過著遊蕩的生活,透過打散工為生。但悲慘的經歷,對世界的絕望,卻令 Neal Cassady 迸發出熱烈的生命火焰。他俊美的外貌和率性的行為,令他到哪裡都會成為全場的焦點;男士樂意與他結交,女士更是為之瘋狂-- 未到三十歲,Neal Cassady 便已經和三個女人有了小孩,還不計其他男女情人和霧水姻緣。

Neal Cassady

解放自我
看著 Neal Cassady 的經歷,一開始讀者或許會感到不舒服,甚至目瞪口呆;但隨著書中情節發展,或許卻會被他的行爲吸引,因爲 Cassady 無視社會規範,完全展現自我,專做旁人不敢做的事。當他肚餓,他會走到商店偷東西吃;當他看上一個女子,他會立刻與她雲雨一番……但即使書中描述 Neal Cassady 因為飢餓而到士多偷東西吃,你都會感受到一種率性的童真,因而很容易便原諒他,甚至為他沒有被抓到而鬆一口氣。因為在書中,這個社會實在太多規矩,太多束縛,所以難免會認同主角們解放自己的思想。Neal Cassady 就像一把火焰,要燒盡一切,永不滿足,以至自我毀滅。

 
在路上也曾被改編成電影,由 Kristen Stewart 主演

代價

但到了書中後期,你也會發現 Neal Cassady 這樣生活的代價-- 他沒有固定的工作,甚至沒有固定的關係;他對家庭不負責任,與妻子、情人和兒女的關係也極爲淡薄。Neal Cassady 真人的下場也不算幸福,他在墨西哥參加一個婚禮後獨自回家,最後在一場夜雨之中倒地而死。

晚年 Neal Cassady

遊牧性格
我們該如何解釋 Neal Cassady 的生活態度?我會覺得,這是一種價值的衝突-- 如果用尼采的說法,可能是酒神和太陽神的分別;但我卻覺得最能夠代表的,是遊牧文化和農耕文化,甚至動物性和社會性的分別。人作為一種動物,之後又過著遊牧生活數十萬年之久,其實遊牧性早已深深的扎根在我們的基因和本能裡,我們喜愛遊玩,喜歡探索,嘗試不同事物,追求即時滿足,沒有什麼責任感;相對的,人類過著農耕和工業的生活其實最多只有一萬年,所以很多農業文明的特徵其實都是透過後天的文化傳播傳遞,例如要未雨綢繆,要有責任感,要謹慎,要懂得累積財富……所以很多時候社會/個人都在這兩個精神之間搖擺。例如美國戰後代表的便是極端的農耕工業精神,而 Beat Generation 則為了抗衡,嘗試用自由奔放的遊牧精神抗衡,一路保持在路上。

在路上

在路上
《在路上》的文筆並不算是文學頂尖,但他所描述的精神,生活態度,卻很令人反思。這次旅行,我也是一次在路上的經歷。雖然自己去旅行的原意是探索這個世界,但不多不少的也會有像在路上那般,希望擺脫原有生活軌跡,帶來更多新嘗試的味道。

掙扎
但人很矛盾,在路上的時候反而想安安定定的生活,當安定生活的時候,又想回到路上;人生便是這樣來來回回,在家中和路上之間掙扎。到最後,我們未必能做到如 Neal Cassady 般那麽隨心所欲;但至少,我們也能有機會放開自我,做自己喜歡的事情,甚至在兩者之間找到平衡?


圖片上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