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次來新加坡,享受咖央多和肉骨茶只是其中一個原因。另一個原因,是我希望能夠回答兩個問題:
1. 新加坡的發展路程,對香港有何啟示?
2. 新加坡適合我居住嗎?
要回答第一個問題,我們得先了解新加坡如何走出今天的地位。
新加坡的起家與香港相近,兩地都是因為優良的地理位置,被英國人選中作為東南亞的航運和貿易中心。二戰期間,新加坡和香港都曾被日軍佔領;但兩地的命運在戰後卻開始分歧。二戰結束後,歐洲諸國勢力大衰,無力維持在海外的眾多領地,印度、馬來西亞、印尼紛紛獨立。
在獨立和加入馬來西亞之間,新加坡選擇了後者。當時李光耀相信,唯有依靠馬來西亞的豐富資源和庇護,新加坡才能保持地區優勢,繼續發展經濟。但新加坡和馬來西亞的合併只維持了兩年。馬來西亞政府一直對新加坡不信任,認為新加坡華人太多,會打破馬來人的優勢;而且馬來政府也相信新加坡容易成為共產主義潛伏的溫床,結果新加坡被迫獨立。
在獨立之初,新加坡的情況並不理想-- 失業率高企,種族之間不時有摩擦,而且被懷有敵意的鄰國包圍。但在如此劣勢下,李光耀卻透過對內對外一連串措施,令新加坡繼續繁榮,甚至成為不少人嚮往移民的地方。
對內,李光耀建造了一個以傳統倫理作基礎,透過執政黨獨裁的福利主義社會。新加坡政府就像人民的家長,矢志讓孩子過美好的生活,但卻不容許孩子抗議質疑。李光耀並不相信民主,也不相信人民能在毫無指引的情況下找到自己的方向。他更相信在一個威權政府領導下,人民的生活能得到更大保障。結果,新加坡真的在獨裁政府帶領下走向繁榮,人民也能享受廉價房屋和優質醫療,而且一般對政治冷漠,順從政府的決策。
對外,由於身為一個獨立國家,新加坡反而得到以前沒有的彈性。透過自由經濟和靈巧的外交政策,新加坡與周邊國家保持良好關係,繼續擔當地區貿易中心,而且透過引入移民來保持國家的活力。在他的著作裡,李光耀清楚表明並不會靠攏某一個國家,而是希望透過維持地區勢力平衡來獲取最大利益,因為“有兩棵大樹,總比一棵大樹好遮蔭”。
相對於新加坡,香港在戰後繼續成為英國的殖民地。香港的前途問題被延後了三十年,最終在中國改革開放後,英國人在缺乏本地共識的情況下協議將香港歸還中國。對於香港的遭遇,李光耀曾表示羨慕,因為香港不需負擔龐大的軍費開支,能專心發展經濟。
但中國的“保護”並非沒有代價。在中央政府的強烈影響下,由中央委派的香港領導人行事往往將中國政府的利益凌駕於本地人利益之上。結果香港在回歸後明明有大量本地問題,例如房屋、醫療問題等急需處理,卻被迫推行一些只對中國有益的政策,例如接納新移民、接通中國大陸的大型基建、以至深具爭議的法律條例。香港不但未能發展本身優勢,反而逐漸被中國同化弱化。
那麼新加坡的發展路程,對香港有何啟示?首先新加坡的經驗表明,一個地方即使缺乏天然資源,隨時面臨斷水斷糧的風險,仍然可以保持發展,甚至擁有更靈活的決策。可以想象,如果當初新加坡仍然留在馬來西亞,對新加坡充滿警惕的馬來政府將會設法將新加坡邊緣化,或者透過大量輸入馬來人來減低新加坡華人的影響力。但這裡必須補充的是,新加坡的經驗與其說是常態,不如說是歷史上的特例,未必可以在香港複製-- 一方面中國政府比馬來政府更強大,對維繫穩定和統一的追求也更執著;另一方面新加坡的繁榮乃是透過一個缺乏民主自由的社會來換取,這也不會是香港人的目標。故此,新加坡的發展經驗未必能被香港借鏡;但新加坡的故事有一個積極意義,就是世事往往出人意表-- 想當年新加坡獨立,很多人(包括李光耀)都保持悲觀,認為新加坡將會面臨衰敗;但最終,新加坡卻在人民的努力下重新崛起,成為舉世矚目的國際都會。
至於新加坡是否適合我居住?簡單的答案是 maybe, but probably no。新加坡的優點,是社會安寧,人民安居樂業,政府廉潔而有遠見,而且樂於讓人民(透過加入執政黨)參政。但正如上述,新加坡的缺點也很明顯-- 除了缺乏言論和思想自由外,由於新加坡天然資源貧乏,所以國民必須保持奮發向上,才能保住現有的優勢;但由於這個原因,政府的決策往往以打造一個國家機器為依歸,每個人就像一粒螺絲,如果幹得好國家自然痛惜;但如果沒有用便會被國家忽視。不但如此,雖然目前政府仍然保持廉潔有效,但卻難保未來會出現獨裁政府的老問題,例如貪污腐敗和錯誤決策等。故此,即使不計缺乏思想自由等較虛無縹緲的問題,我也未能找到能保持新加坡長期發展的因素。
總括而言,新加坡的發展歷程香港未必能複製,但其奮發向上的精神卻十分值得我們學習。至於移民……唉,還是先做好自己吧。如果自己有能力,何處不可為家?
2. 新加坡適合我居住嗎?
要回答第一個問題,我們得先了解新加坡如何走出今天的地位。
新加坡的起家與香港相近,兩地都是因為優良的地理位置,被英國人選中作為東南亞的航運和貿易中心。二戰期間,新加坡和香港都曾被日軍佔領;但兩地的命運在戰後卻開始分歧。二戰結束後,歐洲諸國勢力大衰,無力維持在海外的眾多領地,印度、馬來西亞、印尼紛紛獨立。
在獨立和加入馬來西亞之間,新加坡選擇了後者。當時李光耀相信,唯有依靠馬來西亞的豐富資源和庇護,新加坡才能保持地區優勢,繼續發展經濟。但新加坡和馬來西亞的合併只維持了兩年。馬來西亞政府一直對新加坡不信任,認為新加坡華人太多,會打破馬來人的優勢;而且馬來政府也相信新加坡容易成為共產主義潛伏的溫床,結果新加坡被迫獨立。
當年新加坡被迫獨立,李光耀曾在鏡頭前流下眼淚。雖然不知道隨手拿起的白手帕是否早有準備,但至少感情真摯(網上圖片) |
在獨立之初,新加坡的情況並不理想-- 失業率高企,種族之間不時有摩擦,而且被懷有敵意的鄰國包圍。但在如此劣勢下,李光耀卻透過對內對外一連串措施,令新加坡繼續繁榮,甚至成為不少人嚮往移民的地方。
對內,李光耀建造了一個以傳統倫理作基礎,透過執政黨獨裁的福利主義社會。新加坡政府就像人民的家長,矢志讓孩子過美好的生活,但卻不容許孩子抗議質疑。李光耀並不相信民主,也不相信人民能在毫無指引的情況下找到自己的方向。他更相信在一個威權政府領導下,人民的生活能得到更大保障。結果,新加坡真的在獨裁政府帶領下走向繁榮,人民也能享受廉價房屋和優質醫療,而且一般對政治冷漠,順從政府的決策。
新加坡到處可見的組屋 |
對外,由於身為一個獨立國家,新加坡反而得到以前沒有的彈性。透過自由經濟和靈巧的外交政策,新加坡與周邊國家保持良好關係,繼續擔當地區貿易中心,而且透過引入移民來保持國家的活力。在他的著作裡,李光耀清楚表明並不會靠攏某一個國家,而是希望透過維持地區勢力平衡來獲取最大利益,因為“有兩棵大樹,總比一棵大樹好遮蔭”。
相對於新加坡,香港在戰後繼續成為英國的殖民地。香港的前途問題被延後了三十年,最終在中國改革開放後,英國人在缺乏本地共識的情況下協議將香港歸還中國。對於香港的遭遇,李光耀曾表示羨慕,因為香港不需負擔龐大的軍費開支,能專心發展經濟。
但中國的“保護”並非沒有代價。在中央政府的強烈影響下,由中央委派的香港領導人行事往往將中國政府的利益凌駕於本地人利益之上。結果香港在回歸後明明有大量本地問題,例如房屋、醫療問題等急需處理,卻被迫推行一些只對中國有益的政策,例如接納新移民、接通中國大陸的大型基建、以至深具爭議的法律條例。香港不但未能發展本身優勢,反而逐漸被中國同化弱化。
那麼新加坡的發展路程,對香港有何啟示?首先新加坡的經驗表明,一個地方即使缺乏天然資源,隨時面臨斷水斷糧的風險,仍然可以保持發展,甚至擁有更靈活的決策。可以想象,如果當初新加坡仍然留在馬來西亞,對新加坡充滿警惕的馬來政府將會設法將新加坡邊緣化,或者透過大量輸入馬來人來減低新加坡華人的影響力。但這裡必須補充的是,新加坡的經驗與其說是常態,不如說是歷史上的特例,未必可以在香港複製-- 一方面中國政府比馬來政府更強大,對維繫穩定和統一的追求也更執著;另一方面新加坡的繁榮乃是透過一個缺乏民主自由的社會來換取,這也不會是香港人的目標。故此,新加坡的發展經驗未必能被香港借鏡;但新加坡的故事有一個積極意義,就是世事往往出人意表-- 想當年新加坡獨立,很多人(包括李光耀)都保持悲觀,認為新加坡將會面臨衰敗;但最終,新加坡卻在人民的努力下重新崛起,成為舉世矚目的國際都會。
新加坡唯一容許自由發言的 Speakers' Corner,構圖需配合上面的鏡頭才完整 |
至於新加坡是否適合我居住?簡單的答案是 maybe, but probably no。新加坡的優點,是社會安寧,人民安居樂業,政府廉潔而有遠見,而且樂於讓人民(透過加入執政黨)參政。但正如上述,新加坡的缺點也很明顯-- 除了缺乏言論和思想自由外,由於新加坡天然資源貧乏,所以國民必須保持奮發向上,才能保住現有的優勢;但由於這個原因,政府的決策往往以打造一個國家機器為依歸,每個人就像一粒螺絲,如果幹得好國家自然痛惜;但如果沒有用便會被國家忽視。不但如此,雖然目前政府仍然保持廉潔有效,但卻難保未來會出現獨裁政府的老問題,例如貪污腐敗和錯誤決策等。故此,即使不計缺乏思想自由等較虛無縹緲的問題,我也未能找到能保持新加坡長期發展的因素。
總括而言,新加坡的發展歷程香港未必能複製,但其奮發向上的精神卻十分值得我們學習。至於移民……唉,還是先做好自己吧。如果自己有能力,何處不可為家?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