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1月23日 星期六

【環遊世界700天】第97天 不丹人幸福嗎?

在不丹旅行了五天,最後總結一下,這裡的人幸福嗎?

最客觀的說法,是我無從判斷。始終這幾天遇到的本地人實在太少,唯一能夠深入交談的只是我的導遊,所以取樣根本不夠。

不過我的印象是,不丹人的幸福程度和其他佛教國家,如泰國、緬甸等相若。

基本上,我敢肯定1960年以前的不丹人比現在快樂。那時候,不丹還是一個封閉的國度,小國寡民,人們大多篤信佛教,以務農為主。農民的生活並不容易。尤其不丹位處山區,土地不算肥沃,農民往往需要艱苦工作一整年,收穫才僅供糊口。不過由於沒有和外界接觸,自然就沒有比較,也不會有什麼不滿;反而由於信仰的關係,令他們的心靈得到慰藉。

不丹的農田。時值冬季,農夫準備種麥子

在1960年前後,不丹開始對外開放。對外開放除了帶來遊客和外匯,也帶來外國的價值觀。外國的價值觀,就是以發展為上,一切以數字先行;公司追求的是盈利,國家追求的則是國民生產總值。我想,當時的不丹人會頗為迷惑;當他們從電視上看到外國社會的繁榮,也會不由自主的與自己身處的環境比較。而比較和慾望,正正就是痛苦的泉源。

巧遇一年一度的佛教講經大會

就是為了抗衡這股潮流,前任國王提出了國民幸福指數這個截然不同的概念。他嘗試透過一連串的問卷,來測量不丹人的幸福感;也許因為當時只有他一人在做,所以不丹人的幸福指數名列前茅,不丹也自然被譽為幸福的國度。不過幸福指數有時和生產總值一樣,都只是一個數字,能夠供人任意擺佈;所以也有些人懷疑,所謂幸福指數只是宣傳伎倆,讓不丹這個小國能夠用另一個尺度與其他國家一爭長短。而且根據佛教教義,快樂和悲傷都只是情緒,稍縱即逝;如果國家定要追尋快樂,這是否本末倒置?

但怎樣也好,不丹小國寡民的情況已經漸漸結束。隨著它與國際社會的接軌,不丹人難免要繼續受到外國價值觀的挑戰。我的導遊便很愛聽馬雲的勵志演說,然後為了是否要開自己的旅行社而煩惱;他也曾在路上看到一架德國奧迪汽車時,毫不掩飾他對車主的羨慕。與佛教教義相反,西方社會正正是由慾望建設而成。如何在清心寡慾的同時繼續追尋自己的人生目標,相信這是不丹人正要面臨的挑戰。

與導遊 Kuenzang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朗遊世界】日本自駕遊

四月在東京看過櫻花,想不到七月又來到日本。不過這次是和家人來自駕遊。 自從幾年前賣了車,父親對自駕遊期待已久。這次也是父母在疫情後第一次出遊,所以旅行的重點,是在最短的時間內去到最多地方,讓父親能一嘗車癮。 結果我們在九天內去了六個城市,從大阪一路駛回東京。雖然行色匆匆,但當中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