靖國神社是一般香港人不算陌生的名字。每次有日本官員參拜,總會引起中日糾紛;偶爾又會有愛國人士到神社示威抗議。究竟靖國神社是什麼地方,為什麼會引起這麼多爭議?
相比日本的眾多寺社,靖國神社歷史相對短暫,是明治維新後的產物。當年日本勢力擴張,與沙俄、清朝交戰,為了鼓舞士氣,明治天皇便在各地建立招魂社,祭奠為國家戰死的亡魂。日後東京招魂社地位升格,便是靖國神社。
靖國神社引起如斯爭議,是因為神社將侵華戰爭中的死者,甚至二戰的甲級戰犯列入祭祀。不過在神社中並不會區分身分和等級,每個人都只是靈簿上的一個名字。他們代表的精神和犧牲,才是靖國神社想頌揚的地方。
在靖國神社旁有遊就館,本來展覽戰死者遺物,現在成為日本少有的戰爭博物館,可以從中窺見他們如何理解日本所掀起的“大東亞戰爭”。
日本面對戰爭的態度,要從百多年前,黑船來航說起。與香港開埠差不多時間,美國派海軍到達江戶,向幕府要求開國。已經一千年沒有外敵威脅的日本,首次發現世界危機四伏,歐美各國虎視眈眈,等著像瓜分東南亞、中國般瓜分日本。
懷著這份危機感,日本在明治維新後積極引進外國技術和思想,提升國力。他們的改革也卓有成效-- 三十年後,日本在甲午戰爭中打敗昔日的強鄰中國,稍後甚至打敗西方國家沙俄,風頭一時無兩。當時日本是亞洲唯一的強國,更擔任國際聯盟的常任理事。
但在吸收西方思想時,日本也同樣吸收了外國的帝國殖民主義。尤其當時日本雖然有憲法,但還是以天皇為中心,權力無以制衡。日本人逐漸覺得,單是擁有日本本土還不夠,還需要擴張領土,增添腹地,奪取資源-- 於是日本逐步吞併台灣、朝鮮、滿洲。當時他們的想法是,外國可以殖民,為什麼日本不可以?
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歐洲強國元氣大傷,日本反而漁翁得利,不但沒有損失,經濟還因而復興。不過戰後美國大蕭條,日本也受影響,經濟受創下社會動盪,軍方便乘勢控制政府,在盧溝橋事件後侵略中國。
日軍侵華初時十分順利,東北、上海、南京等地紛紛陷落。但日軍之後被中國的腹地牽制,而且蔣介石轉變方針以抗日為先,侵華便成為尾大不掉之勢。而且美國不想日本坐大,於是實施石油禁運。石油是軍工業的命脈,偏偏日本需要從美國入口大量石油,禁運就如同扼著日本咽喉。
此時歐洲形勢突變,納粹德國連戰皆捷,日本軍政府便要作出重大抉擇-- 是就此退縮,放棄朝鮮滿洲,抱殘守缺,等候下一個機會來臨;還是加大注碼,配合德國,以閃電戰奪得東南亞的石油和資源,同時與英美宣戰,突襲美軍基地,一舉消滅其戰力?
To be or not to be,當然歷史沒有如果,我們都知道日本選擇了後者。甚至誇張的說,如果我是當時的軍方負責人,我可能也會如此選擇。有時候在衝突時退讓,反而需要更大勇氣。所以,我們可以從過去戰爭的歷史學到什麼?是否我們終究無法阻止戰爭的發生?
To be or not to be,當然歷史沒有如果,我們都知道日本選擇了後者。甚至誇張的說,如果我是當時的軍方負責人,我可能也會如此選擇。有時候在衝突時退讓,反而需要更大勇氣。所以,我們可以從過去戰爭的歷史學到什麼?是否我們終究無法阻止戰爭的發生?
但即使我們明白日本發動戰爭的動機,也未必能理解他們在戰爭中的行為。為了擴充領土,奪得資源,需要慰安婦,需要大屠殺,需要出動生化部隊嗎?為了獲勝,我們可以採用一切手段嗎?我不知道。
.jpg)

靖國神社,氣氛肅穆

神社前的武士像

遊就館


遊就館裡的展品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