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京都的確是一個充滿故事的城市。從一千二百年前桓武天皇遷都平安京,京都一直是日本文化的中心,在歷史上亦沒有缺席。由平安時代的風雅,到源平合戰貴族和武士之間的鬥爭;從室町時代的金閣銀閣,戰國時期的應仁之亂和本能寺之變,到幕末新選組、戊辰戰爭、大政奉還⋯⋯無數英雄豪傑,文人雅士,都以京都作為人生的舞台,演繹一段段時而絢麗,時而悲涼的篇章。一直到1868年明治天皇遷都東京,京都才算鬆一口氣,卸下政治的重擔,繼續文化傳承的使命。
在京都市內,有兩個我最體會到歷史感的地方,兩處都已延續千年。
第一處是參觀三十三間堂。三十三間堂位於京都國立博物館旁邊,是平安時代末期建造的寺廟,長120米,裡面供奉著一千尊千手觀音,以及風神雷神二十八部眾像。這些塑像不但是日本國寶,日後更啟發了不少傑作,成為日本文化靈魂的一部分。
走進本堂,我首先被那千尊觀音像的氣勢震懾,然後被雕像細緻的裝飾,以及慈悲莊嚴的面容迷倒。我不禁感歎,如此精細脆弱的木建築,竟然能夠度過千年來的動亂和戰火。尤其是在戰國早期的應仁之亂中,京都曾經身陷戰場十年,全城建築幾乎毀於一旦,三十三間堂卻能倖存,實在只能以奇蹟來形容。
另一處最感受到歷史感的地方,是某年夏天的祇園祭。作為京都三大祭之一,祇園祭已有上千年歷史。在祭典的最後,祇園附近每個町會抬著一架稱為山鉾的花車巡遊街頭。由於山鉾極其沉重,無法自行轉彎,所以祭典的高潮,就是在街道的轉角處,看著町民如何齊心協力將鉾車推動。
我站在人群中,看著町民大汗淋漓的拉著繩索,心中也有種莫名的感動-- 他們由坐在車上向四方輕鬆揮手的孩童,成長為努力拉著山鉾的青年,再成為旁邊指引策劃的長者,如此代代承傳,一生就在這祭典中度過,成為這千年傳統的一部分。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