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說三十三間堂以其壯觀的規模令人敬畏,衹園祭以代代相傳的歷史感使人動容,那麼觀看枯山水,則是體驗一種禪意與美感交融的感動。
初看枯山水,會覺得有點單調,不知道眼前這些砂石在弄什麼玄虛,也不知道為什麼日本人會如此看重。直至到訪過京都北部的大德寺大仙院,我才初窺欣賞枯山水的門徑。
大德寺大仙院本身是個充滿傳奇的地方。大德寺是禪宗重地,一休和尚晚年時在此擔任主持。寺內有二十多個分院(塔頭),不少曾受戰國大名供奉,織田信長也是長埋於此。
大仙院是大德寺頗為有名的分院,不但門外的玄關位置是國寶,裡面的茶室也曾是茶聖千利休和豐臣秀吉奉茶對弈的地方。更有傳說,大仙院主持曾在此向宮本武藏傳授武術精要。
不過大仙院最引人注目的,還是環繞本堂書院的枯山水。我一邊閱讀入口處派發的詳細講解,一邊繞著書院來回觀看。最後我才明白,原來這裡的枯山水在訴說一段生命之旅-- 庭前的細沙就像河流,石頭則是漂泊其上的小舟。
我們乘著小舟從生命本源出發,越過重重障礙;在尋索的過程中,我們曾經嘗試逆流而上,但最後還是學懂順其自然,最後來到菩提樹下,找到回家的路。
簡單的砂石和盆栽,竟然能夠傳達如此豐富的思想,一時的訊息氾濫令我的感情回路斷綫,就像當年站在大衛像面前,我不禁淚流滿面。
之後每次來京都,都會來大德寺一趟。雖然慢慢會覺得大仙院的枯山水主題過於明確,損失了一點禪意,但每次探訪,仍是會被造園者的心意感動。
觀看枯山水,除了需要想像力,大概也要對大自然,甚至對世界有著欣賞和認識。經過學習,看枯山水就像看一副會動的山水畫,甚至是一場啟示的過程。
那麼我們可否將欣賞枯山水的角度帶回現實生活呢?也可也不可。無疑,如果有這種見微知著的能力,觀一花一葉,都可看到整個世界。
不過從枯山水中,我們還是能夠感受到造園者對園中一砂一石的了解,和他們別具匠心的設計。這種獨特的體驗,還是很難完全複製的。
大德寺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