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5月22日 星期四

【朗遊世界日本篇 18】原爆紀念館

來到廣島,首先參觀原爆資料館。

資料館的內容一如日本人風格,詳細的以照片、文字、錄音、遺物等方式呈現原子彈爆炸的悲慘後果-- 無數人瞬間氣化喪命、倖存者被核污水和火災折磨、併發症帶來長久痛苦。

紀念館的主題也很明確,呼籲廢核,和平,止戰。

不過看完展覽,我的心情卻很矛盾,因為世事往往沒有那麼簡單直接。

無疑,廣島被原子彈轟炸是一場人間浩劫,原子彈也是人類從來沒有發明過的毀滅級武器。但正因為原子彈的威嚇,日本天皇和政府才會迅速投降,避免和美軍在本島作戰。以日本人性格,如果天皇不投降,他們可能真的準備“一億玉碎”,戰至最後一兵一卒,玉石俱焚。

而且當時蘇聯已經在日本邊境虎視眈眈。如果日本拒不投降,蘇聯軍隊入侵日本東北,日本隨時會如朝鮮般被美蘇一分為二,南北日本爆發內戰,到現在還未有真正和平。

如果我們將視線放遠一點,正是因為核武足以造成彼此互相摧毀 Mutual Assured Destruction (MAD),大國之間有所忌憚,人類才避免了之後八十年間再次爆發世界大戰。

但核武的作用又是否足以成為繼續發展的理由?上次動用核武,僥倖帶來和平;但下次再用核武,世界卻可能因而毀滅。自從核武器誕生,人類的頭上便懸起了達摩克利斯之劍,只是不知道這利劍幾時會掉下。

按照現時趨勢,核武器不會消失,我們只能學習與它共存。世界和平,是絕大多數人的願望。但如果沒有核武,要如何達到威懾;沒有戰爭,要如何處理資源分配或安全感的爭端?這才是真正要解決的問題。

也許解決問題的第一步,是我們要認識事實的全部。之後我在長崎也拜訪過原爆資料館。長崎的展覽沒有廣島那麼細緻,但卻包含了更多有關戰爭前因後果的介紹,甚至有提及南京大屠殺、慰安婦等議題,這在日本相當罕見,館方也相當有勇氣。

如果彼此對事實沒有基本共識,政府對屠殺從不承認,那麼仇恨和敵對如何消弭?


原子彈爆炸的地域位於廣島市中心,本來是一片鬧市;爆炸後變成一片廢墟,便被改建成和平公園。此為和平公園裡的原爆紀念碑。


原爆紀念館的陳設,展出一道銀行的階梯,原爆時剛巧有人坐著,擋住輻射,留下了“影子”


原爆遇難小孩的校服

紀念受害兒童的紀念碑,紙鶴也成為和平的象徵


公園對岸是著名的原爆圓頂館,也是少數沒有被炸毀的建築


但願長崎是最後一個原子彈爆炸地,雖然理性上知道不會是


原子彈的引爆點旁邊有教堂,這裏重現當時面貌


“大胖子”的外型。長崎被炸,除了進一步威嚇日本政府,也可能是想測試用不同核原料,在不同地形下的原子彈威力


紀念館有提到日本太平洋戰爭的前因後果,而且十分誠實,片段中提及慰安婦、南京大屠殺等事


在紀念館摺紙鶴的時候,突然有個老伯出來示範,之後發現原來是館長?


原子彈引爆地


也是在這麼一個風和日麗的早上,發生毀滅性爆炸


長崎和平祈念像,一手指天,提醒原子彈的恐怖;一手平舉,祈願世界和平。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圖片上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