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鴨神社
在京都最古老的,可能是下鴨神社。下鴨神社正式名稱是賀茂御祖神社,供奉京都原住民賀茂氏的祖靈,所以歷史比京都這城市還久遠。京都古雅的葵祭也是在下鴨神社舉行。
在京都最古老的,可能是下鴨神社。下鴨神社正式名稱是賀茂御祖神社,供奉京都原住民賀茂氏的祖靈,所以歷史比京都這城市還久遠。京都古雅的葵祭也是在下鴨神社舉行。
通往神社的表參道兩旁是一大片樹林,名為糺之森,之後才知道這是京都唯一保留的原始森林。難怪兩旁蔥蔥鬱鬱,有種進入神界的感覺。



豐臣秀吉與高台院(寧寧)

伏見稻荷大社
與下鴨神社同樣古老的,是市郊的伏見稻荷大社,祭祀主管農業的稻荷神,也是當地原住民秦氏的祖社。從姓氏判斷,秦氏大概從中原大陸渡海而來,而且掌握當時先進的農業技術。
伏見稻荷大社現在是遊客熱點,以千本鳥居聞名。不過這習俗其實要到江戶時代才開始。
東寺
上述兩座是京都原住民的祖社,所以都是神社。之後桓武天皇在京都盆地建立平安京,帶來佛教,宗教建築便以佛寺為主。
在京都,最古老的佛寺大概是東寺。當時平安京仿效長安城規劃,在南城門兩旁有東西佛寺,分別鎮守兩邊京城。日後西城(右京)衰落,便只餘下東寺屹立至今。
清水寺
清水寺也是京都最古老的寺廟之一,供奉千手觀音。雖然開基是個僧人,但主力建造的,卻是平安時期的武神坂上田村麻呂。
坂上田村麻呂是第一代征夷將軍,立下赫赫戰功,死後天皇更吩咐將他穿起全身甲胄,保持站立姿勢,面朝皇宮埋葬以守護京都。現在京都城外有將軍塚,傳說中有外敵入侵時陵墓還會隆隆作響。
清水寺旁的音羽之瀧。這清澈泉水也是當初僧人選擇在這裡興建寺廟的原因,名副其實的因清水而建寺(網上圖片)
坂上田村麻呂

三重塔旁邊的隨求堂,裡面有胎內環遊體驗,十分特別(網上圖片)

大殿兩旁的雲中菩薩,可以媲美敦煌飛天

大殿的天蓋,裝有銅鏡反射燭光,夜裡果然如夢似幻

三重塔旁邊的隨求堂,裡面有胎內環遊體驗,十分特別(網上圖片)
清水寺下的三年坂和二年坂,古色古香,但商店卻漸漸變得庸俗,很多老店都搬走了
宇治平等院
宇治平等院於平安時期末期建立,本是攝政藤原道長的別墅。藤原氏是皇室的外戚,多次掌握朝政,藤原道長更曾有三個女兒當過皇后,自己掌權二十年,留下「此世即吾世,如月滿無缺」的感嘆。
平安時代流行末世思想,認為佛法衰微,末世將臨,所以平等院也是以此理念建設,嘗試在人間建立淨土。兩邊對稱的鳳凰堂,裡面供奉阿彌陀佛,兩旁有手持樂器的雲中菩薩,屋頂還有鳳凰裝飾,是日本的標誌。
大殿兩旁的雲中菩薩,可以媲美敦煌飛天
大殿的天蓋,裝有銅鏡反射燭光,夜裡果然如夢似幻
藤原道長

東福寺
東福寺是鎌倉時代早期興建的寺廟,當時藤原道長的子孫,攝政九條道家為了彰顯權勢,想建造一座媲美奈良東大寺和興福寺的寺廟,便是京都最大規模的東福寺。

東福寺
東福寺是鎌倉時代早期興建的寺廟,當時藤原道長的子孫,攝政九條道家為了彰顯權勢,想建造一座媲美奈良東大寺和興福寺的寺廟,便是京都最大規模的東福寺。
雖然建造目的很世俗,但東福寺的景色卻是京都一流。從橫跨峽谷的通天橋上望著滿山遍野的楓葉,有種雲深不知處的感覺。
東福寺的枯山水也是一絕,由造園家重森三玲設計,充滿現代感
南禪寺
南禪寺是臨濟宗的總本山,也是日本禪寺之首。以前最顯要的寺院有京都五山,而南禪寺是五山之首,後來又被列為別格。
南禪寺三門
西芳寺
西芳寺又稱苔寺,以寺內青苔聞名。西芳寺由室町時代初期的名僧梦窗疏石再興,裡面有最古老的枯山水,傳聞金閣寺和銀閣寺的庭園都是參考西芳寺所造。
西芳寺也是京都最難參觀的寺廟之一,以前要寄明信片申請。現在雖然可以網上預約,但我們造訪時也因為有資料失誤,差點無法進內。
由青苔覆蓋的園庭

金閣寺
京都最有名的寺院大概是金閣寺。金閣寺本是幕府將軍足利義滿的宅邸,足利義滿一手統合宮廷、武士、寺社三方勢力,是強大的領袖,對外更號稱日本國王。
由於與明朝交易獲得大量財富,足利義滿建造了金碧輝煌的宅邸,日後被改建為金閣寺。二戰後,金閣寺一度被僧人縱火焚毀,三島由紀夫便根據此事寫成小說,令金閣寺聲名更著。
雖然金閣寺可能是京都最有名的寺廟,但其實自己從來沒有造訪過。年輕時覺得重修後的金閣寺太過金碧輝煌,感覺有點造作,現在沒有那麼介意,不過也沒有特意再造訪(網上圖片)
銀閣寺
足利義滿的孫子足利義政同是幕府將軍,但在位時期幕府敗落,京都戰亂四起,足利義政卻退到東邊專心經營銀閣寺。
相比金閣寺,銀閣寺較為樸實無華,卻也呼應了當時的氣氛,甚至啟發了日後重視不完美和無常的侘寂文化。
方廣寺與豐國神社
方廣寺與豐國神社本來是一座建築,供奉有豐臣秀吉靈位。寺內的梵鐘寫有紀念豐臣秀吉的銘文,後來被德川家康借題發揮,指控銘文對他不敬,發兵攻打大阪,將豐臣家徹底消滅,豐國神社也隨之倒閉。
說起來,在現代之前,日本的神社和寺廟本是一體,江戶幕府甚至借佛寺為統治工具,要求領民向寺廟登記,作為統計人口,監控人民流向之用。
直到明治維新之後,政府為了抬高天皇地位,打擊受幕府支持的佛教,便宣布“神佛分離”,將神社和寺廟分開。而民間更掀起“廢佛毀釋”運動,無數寺廟佛像因而被破壞。

豐臣秀吉與高台院(寧寧)
方廣寺梵鐘(網上圖片)
廢佛毀釋運動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