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步規劃
行程的初步規劃,在出發之前已經開始。平常如果我看到任何想去的地方,我都會在 Google Map 上用綠色旗子標記下來;久而久之,Google Map 上便會充滿標記,形成一個初步的路線。有了初步路線,再配合出發的要求和氣候加以調整,便形成大致的行程。例如今次在美國的要求是看看東西岸的大城市和中部比較少人去的地方,便有了圍繞美國走一圈的想法。
將想去的地方標記下來 |
逗留日數
有了基本行程後便可以出發了,因為我通常會在前一站才計劃下一個地方的交通、住宿和日程。一般來說,每個地方我都會至少逗留兩天;加上第一晚的住宿,便是逗留三晚。如果那個地方比較重要,或者我想多留一陣,便會調整到三至七天不等。這次旅程逗留最久的是倫敦和溫哥華,各自逗留了七個整天。
逗留的日數和計劃一般會用這個行動表統整 |
交通安排
在交通上,我會先選擇陸路交通,例如火車和巴士,然後才是坐飛機。火車一般活動空間較大,而且較易認識朋友;巴士則通常較快較方便,而且供應的路線更多。不過坐長途巴士也是一種煎熬,不但難以走動,而且有時候巴士上會充滿異味和噪音,令人不勝其煩。選擇陸路交通,除了因為我想看風景,看看地貌的變換外,也因為我可以趁這個時間看書,甚至補眠一下。
住宿規劃
在住宿上,我一般都會住 Airbnb,因為選擇較多,而且豐儉由人。不過 Airbnb 的壞處,是難以知道住宿的具體位置,所以有時便要參考 Google Map,盡量選擇靠近地鐵/公共交通的地方。不過其實我也沒有選擇得很仔細,因為我也想隨機的住進不同地方,體驗不同社區的面貌。這次旅程透過 Airbnb,我先後住在民宿、旅舍、以至真正的民居中,令我挺為滿意。
不是賣廣告,但 Airbnb 的確很方便,還可以比較價錢 |
具體行程
在計劃具體行程上,我一般會用 Culture Trip,因為這網站的介紹比較仔細,而且會包括我喜歡去的書店和文化區;有時我也會參考 Lonely Planet,因為 Lonely Planet 的介紹較有系統,而且往往會包含該地的背景故事。在標出想去的地方後,我便會根據時間分配區域,再計劃具體行程。不過這計劃常常會變動,始終對我來說,體驗比參觀更為重要。對了,其實還有一個了解當地的方法,是在論壇 Reddit (類似連登)上看本地人留言,了解他們的偏好和介紹;不過我常常忘記,便唯有之後有機會再嘗試了。
Culture Trip 的版面
在 Google Map 上標記地點,計劃行程 |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