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過多年的磨合,峇峇娘惹逐漸發展出一套融合了本地元素的文化。他們的語言混合了福建話和馬來語,他們的服裝結合了中國長衫和馬來服飾,他們的飲食也添加了南洋常見的香料和椰漿。雖然如此,這些土生華人在骨子裡仍然深受傳統中國文化影響。他們重視家庭倫理,注重等級觀念,而且重男輕女。傳統的娘惹婚姻全由父母安排,而且被禁止在婚前出門和陌生男子接觸。有些時候,土生華人比中國人更持守傳統禮儀-- 他們的婚禮長達六十日,而且每天都需要更換不同的服裝。透過持守這些繁瑣的禮儀,他們確立了彼此的文化認同,而且將族群與本地人分別開來。
峇峇娘惹的照片,左方是中國的元配,右邊是馬來女子;她的雙下巴代表有福氣,在當時很受歡迎 |
在新馬各地的土生華人博物館,大多由當地富裕人家的故居改建。這些豪宅都像“中西混血兒”,結合了歐美建築的格局用料,和中國的雕刻和風水概念。不過我不敢確定這些就是傳統的峇峇娘惹建築,因為這些大宅的主人大多不是傳統的土生華人,而是在清末民初走到南洋避難,然後白手興家的人-- 他們大多保留自己家鄉的方言和生活習慣,本地人並不視之為峇峇娘惹,而是稱他們為“新客”。
有趣的是,即使在標榜傳統的娘惹菜餐廳,或是在土生華人博物館,我都找不到一個真正的峇峇娘惹。他們留下獨特的習俗、服飾和飲食文化,自己卻不知去向。大概隨著時間流逝,這個特殊族群已經融入了本地文化,再也找不到他們的蹤影了。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