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哥日出
來吳哥要看日出,幾乎已成了一個儀式。我這天早上四時半起床,來到吳哥窟時已有不少人在等待。可惜最後烏雲密佈,只見到天空慢慢變亮,卻看不到真正的日出。趁著人群還未散去,趁著太陽的光芒還是從東面照射過來,我連忙走到吳哥窟的東面走廊看壁畫。東面走廊位於吳哥窟的最深處,一般遊客還未走到;結果整個走廊空無一人,只有我的腳步聲在迴蕩。
吳哥大圈
在吳哥遊覽,分為“大圈”和“小圈”。小圈為昨天到訪過的吳哥寺和吳哥城,大圈則是城外的眾多寺廟。吳哥王朝是個神權國度,每一個國王登基都會興建屬於自己的廟宇,有些更會為了紀念父母多起幾座,令吳哥城內外都遍滿了寺廟。今天沒有請導遊,正好讓我將昨天學到的知識應用出來-- 每到一個寺廟,我都會嘗試透過它的物料、建築特色、雕像設計來估計它所屬的宗教,甚至相應的時期,然後再到網上翻查。有時剛巧猜中了,心中便會很有成功感。
女王宮
有趣的是,雖然寺廟大多是王權象征,但吳哥最漂亮的雕塑,卻位於一座離吳哥城十多公里,由一個僧侶興建的寺廟。當年法國探險家發現這座建築時,覺得這裡的雕塑既精緻,又注重刻畫女性胴體,估計這裡為女士所住的宮殿,所以稱之為“女王宮”。雖然人們最後發現女王宮其實是一位高僧所興建的寺廟,但本地人約定俗成,已改不了口。蔣勳為了避免這個口誤,曾嘗試將寺廟稱之為班蒂斯蕾,乃是從高棉語 Banteay Srei 直譯而來;誰不知連 Banteay Srei 在高棉語的意思也是“女王宮”,因為當地人根本無從考究這寺廟原本的名字。
荒廢了數百年,吳哥很多建築的歷史都已被遺忘,他們名字都是後人根據當地特徵重新命名,例如在廟裡看見拿著劍的雕像,便稱之為聖劍寺;在台下看見大象的雕塑,便稱之為戰象台等等。說起來,女王宮的雕塑雖然精美,但我卻覺得線條過於繁瑣,不及吳哥窟壁畫或高棉微笑般氣勢磅礴。
大白象工程
矛盾的是,無論吳哥窟有多吸引,為人帶來多少感動,它的本質仍然是大白象工程-- 一些耗費錢財,卻與當地人生活無直接關連的建築。對於我們這些一千年後的人來說,吳哥窟當然很偉大;但對於當時的人來說,當他們為此繳納重稅,甚至要親力親為建造這些寺廟時,他們會不會有相同感覺?真是不得而知。
大白象工程
矛盾的是,無論吳哥窟有多吸引,為人帶來多少感動,它的本質仍然是大白象工程-- 一些耗費錢財,卻與當地人生活無直接關連的建築。對於我們這些一千年後的人來說,吳哥窟當然很偉大;但對於當時的人來說,當他們為此繳納重稅,甚至要親力親為建造這些寺廟時,他們會不會有相同感覺?真是不得而知。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